▲老街上的老人们聚在一起乘凉聊天。
湖南会馆屋脊上雕塑。
?残存的湖南会馆正门。
□本报记者汤世亮通讯员贾丽平谢伦干
在鳞次栉比的砖瓦房中,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瓢里镇依旧保存着两条青石板和水泥混搭铺筑的老街,街道紧邻浔江(桑江瓢里段),旧时水运发达时,浔江货运可出三江、融安至柳州、梧州,最后通往广州。因此,解放前,很多湖南、广东的商人都来瓢里老街做买卖、聚居,瓢里老街一时间成为龙胜的货物集散中心,繁华似锦,热闹非凡,被称为龙胜的“小上海”。解放后,随着陆路交通的迅猛发展,瓢里老街的经济贸易功能也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逐渐衰退,旧时繁华的“小上海”成了历史,更成为瓢里人难忘的“记忆”。
近日,记者走进瓢里古街,去寻找被时间遗忘的古商铺、古码头,探访人们脑海中的“记忆”。
老街坊们记忆中的“小上海”
9月21日下午4点左右,龙胜各族自治县瓢里镇紧靠浔江的那条老街安静地沐浴着秋日的阳光。徜徉在已铺上水泥路取代青石板路的瓢里街上,两边的古木屋已所剩无几。街上很少见到来往的人群,偶尔可以见到街边有几个老人聚在一起乘凉聊天。“现在街上哪还有什么人,都是些老人在家。”虽然街道上有些冷清,但73岁的老住户温惠然仍喜欢没事的时候在瓢里街上来回走走。
“要是在六七十年前,街上的骑楼还是连成排的,大大小小的店铺随处可见,周边乡镇的村民都来街上做生意买东西。”温惠然老家里以前是在瓢里老街上做布匹生意的。在他的记忆中,上个世纪50年代,瓢里老街的码头边还经常有几吨大的帆船进出于瓢里和梧州之间,每天在码头上都有好几十艘木帆船不停地装卸货物。据《龙胜县志》记载,三江侗族自治县往来瓢里的木船户自然组成帆木船专运群体,每艘船可载货3000余斤。船运每天达40艘,一般年景也有30艘。瓢里街沿河4座码头经常停靠二三十艘商船,日夜装卸货物,空前繁荣。“那时,瓢里的大商人基本卖出木材、竹子以及油茶等特产出梧州,进回食用盐、布匹、钟表、桐油等生活用品。”温惠然说,“特别是粤东会馆和湖南会馆成立后,广东和湖南的商人结成队来瓢里贸易,全县各个乡镇的群众都来瓢里购买生活用品。”
今年50岁的瓢里媳妇石志艳老家在平等乡。她说,她的父母以前经常要跋山涉水从平等赶到瓢里挑盐和生活用品。“当时,县城、三门、泗水方向的人都是走水运,平等、乐江等地的则要走山路肩挑货物。”石志艳说。石志艳如今在瓢里老街负责管理还残存的湖南会馆的大门钥匙,随着她轻轻推开湖南商会旧址的大门,会馆院内高墙垒筑,宽敞明亮,可容纳几百人,古时看戏听曲、人声鼎沸、来往贸易的场景仿佛浮现在眼前。只是如今热闹不再,在会馆的戏台上10多位大妈正在为即将到来的重阳节排练节目。
“这两座会馆的出现可以说是促使当时老街繁华的重要因素。”石志艳领着记者在湖南会馆周边参观。在湖南商会旧址的门前,旧时是著名的源安码头,由当时的商户李源安修建,他也是旧时的大地主。“他们是做布匹、茶油等生意的。家里请了很多帮工,还有大型的仓库,一般贸易不是零售,而是批量的贸易。”现年65岁的李胜群,常常听父辈们说起这段往事,而李源安则是他祖上前四五代的祖先。据这些老人回忆,当时瓢里古街有4个码头,有何家、温家、赖家、李家四大家族贸易,加上湖南、广东商人往来贸易,街上的人熙熙攘攘,成千上万。
据《龙胜县志》考证,粤东商会和湖南商会分别成立于1825年和1832年。粤东会馆和湖南会馆成立后,分别定于农历三月二十三和六月六为会馆会期。每逢会期,人山人海贸易赶圩。“三月二十三集会时,会期期间唱桂戏、对山歌、抢花炮、摆宴席,特别是看戏和宴席全部是免费的,钱全部由商会出,那个热闹场景,现在很难看到了。”家住瓢里老街现年81岁的卢秀荣回忆说。
而如今,对于瓢里最初沿江的那500米长的古街具体是什么时候兴建的已无从考证了,但从街上两座会馆兴建的时间来推测,瓢里老街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而到了抗日战争期间,古街仅两米宽的街道无法满足当地经济贸易的发展。当时的瓢里乡长号召三门、县城的有钱人在老街的后面新建了一条街。新街始称正威街,平行于古街街道,宽四五米,全部为骑楼。很快,新街也发展成为500米长的街道。“现在我们当地人都习惯将这两条街称为瓢里老街,其实真正的老街是前面靠江的那条。”温惠然说。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们期待老街再现昔日繁华
然而好景不长,瓢里两条古街在历史的长河里历经劫难,饱受岁月的沧桑。
古街和后来兴建的古街建筑都是骑楼,骑楼的街道两旁都是楼式店铺,楼前,都统一留有几米长的店面,作为与左右店铺之间连通的楼道,楼道上悬着的楼阁,整条街道连接起来,可以遮阴挡雨。而正是这样的结构,一旦起火,则整条街道都可能被烧掉。
温惠然老人对于1982年新街发生的火灾记忆犹新。“火焰蔓延很快,一下子房子就接连烧起来,一烧就烧掉大半条街,后来瓢里街的房子都建成了砖瓦房,取代了旧式的骑楼建筑。”而在漫长的岁月里,瓢里古街和新街经历的火灾都远远不止一场,有记载的火灾就有4次之多,火灾烧尽了这里历史的尘埃,古老的街道在火灾中起起伏伏。
如今,古街两边饱经风霜,旧时的古商铺早已被新式的砖瓦房取代,古石板路基本修成了水泥路,旧时的码头也基本被修成了滨江小道。湖南会馆的四合院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前门被砖块封死了,而粤东会馆所在地 如 今建成了小学。据瓢里街的老人们回忆,粤东会馆修建得更宏伟壮观,却逃脱不了人为的破坏。如果不是湖南商会屋脊上的雕塑和源安码头的古青石板在提醒着人们的记忆,这里可能会被后辈们渐渐遗忘。
在新街,一些吊脚楼式的老商铺门面被遗留了下来,但没有再继续经营,有的则大门紧锁。一些老人三簇五攒地在街道两旁聊天,他们见证了这古街和新街的繁华,历史记忆的喧嚣与澄静,积淀在这些老人的心间,久久不能释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瓢里水运会聚商业的能力逐步受到陆路交通的冲击,昔日龙胜的“小上海”渐渐成为了历史。
1955年以后,龙胜陆路交通从无到有,最后不断壮大成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随着桂穂公路、桂青公路陆续通车和1958年全党全民大办交通,龙胜逐渐实现全部乡镇和58个行政村通汽车。自1955年以后,县城不断加强陆路运输货物的能力,全县货物集散水运为主的格局也随之被逐步打破。“从那以后,来往的大帆船就渐渐没有了。”温惠然感叹说。
“公路修通以后,平等、乐江的人都往县城方向去了,去县城只要三块钱的交通费,而来瓢里要两块钱的交通费,县城货运能力强了,人们自然就往县城方向走了。”卢秀荣分析着瓢里的形势,感慨万千。
而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粤东商会和湖南商会由于受到经济体制的限制,逐渐退出了龙胜经济社会发展的舞台,昔日“小上海”的雄风不再。
历史进入新的世纪,像卢秀荣这样住在老街上的人似乎仍没有忘记老街的过去,仍希望老街能恢复过去的繁荣。“现在我们镇正抓住建设特色小城镇示范镇这一机会,准备对瓢里老街进行修复开发,希望能重新将之打造为周边乡镇贸易往来的中心。”瓢里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本文配图均由记者汤世亮摄
新闻推荐
持续开展公益活动需要创新——— 访“周末爱心妈妈”公益活动创建人谢玉华
▲谢玉华(资料图片)“公益活动要持续、稳定地开展下去,必须不断地创新。”“周末爱心妈妈”公益活动创建人谢玉华说,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爱心款项如何筹集,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谢玉华看来,桂林...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