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67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老党员倪锡刚,今年已是“米寿”之年。倪老生于才子佳人辈出的江苏南通,谈吐举止流露出温文尔雅的气质。
正是这一副书生模样,使倪老在抗日战争时期以教师身份掩护,为新四军部队站岗放哨,他的学生也继承革命传统,纷纷扛起枪杆保家卫国。8月5日,记者到倪老家,听他讲述书生抗战的故事。
时刻准备参加抗战
1927年,倪锡刚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县的农民家庭。“七七事变”后,江苏各地在1937年末起陆续沦陷。日军在沦陷区肆意扫荡,对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为了躲避日军的扫荡,倪锡刚跟随者家人四处逃难。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不知多少中国人死在鬼子的屠刀下。有一次逃难,我们一天跑了几十里路,鬼子在身后穷追不舍,耳边全是惨叫声、枪声……”在倪锡刚的童年回忆中,逃难躲藏是家常便饭,白天鬼子进村扫荡,大家把粮食藏好,一起逃进大山,等到天黑才敢偷偷回家。
“鬼子对革命干部家属更加残忍,我亲眼看着一名游击队员的父亲被鬼子乱枪打死。”倪锡刚目睹了日军在村子疯狂扫荡的情形,除了抢夺粮食、药品等物资,还奸淫妇女,烧掉百姓赖以生存的房屋。日军的暴行点燃了幼年倪锡刚心中仇恨的疾火,看着可爱的家乡变得满目疮痍,哀鸿遍野,他在心中默默立誓:长大后要投身革命,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机会终于来了。1940年,梁灵光出任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他的夫人朱含章组织妇女联合会,带领儿童团积极开展学习生产、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放哨送信等任务。听说“小不点”也能参加革命,倪锡刚满怀热情地加入了儿童团。“准备着,时时刻刻准备着!”忆起当年,倪锡刚还记得当时儿童团的响亮口号。
1943年,汪精卫伪政府与日军发起对苏中地区的“清乡运动”,在高压态势下,学习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当时倪锡刚在南通市重山中小学读初中,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抗日团体。倪锡刚说:“由于战争影响,我们在新四军的护卫下把学校迁到东海县,作为抗日后备军,每天除了读书学习,还要像民兵一样训练。边学习边训练,但一点都不觉得苦,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好好学习,让国家强大起来。”
书生从戎矢志报国
杨炯有诗云:“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倪锡刚完成了“书生从戎亦英豪”的身份转变。
1945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迎来了胜利的曙光。由于成绩优异,思想坚定,刚满18岁的倪锡刚就加入了新四军,被安排在村子里的小学担任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负责站岗放哨,为共产党收集情报。
“一些汉奸贪生怕死,甘愿当亡国奴为日军卖命,组织维持会,给日本鬼子筹集钱、粮,不准百姓给新四军送粮,还收集革命干部的情报提供给鬼子。我们就把这些信息向平原游击队汇报。”倪锡刚说。当时学校才三名教师,在艰难的环境下,他们都坚持革命教育,培养出一批矢志报国的学生。
此后,倪锡刚被调往华中建设大学学习深造。1948年,倪锡刚在同事的推荐下,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1952年,倪锡刚因工作调动到梧州工作,先后在市百货公司、市纪委、市木材公司等单位任职,为建设新中国发光发热。
新闻推荐
●8月18日,全国行业协会商会和行政机关脱钩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部署推进相关工作。会议要求,要切实落实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商会的双主体责任,实现“脱”与“接”的无缝对接;要切实加强综合监管,做好...
梧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梧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