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一流的环境设施、先进的文化功能,为群众提供了便捷的文化场所,提升了城市文化生活品质。
文化场馆建设是梧州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缩影。五年来,梧州市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初步形成区、市、县、乡四级服务网络。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18平方米。
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更要提高社会效益。目前,全市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县级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全部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还依托互联网开展远程服务,开展便捷化、个性化、均等化的数字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水平。市图书馆在2014年新增两台电子书借阅机,对准显示屏的电子书条码“扫一扫”,就可以将喜欢的图书下载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极大地方便了读者阅读。
同时,全市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十二五”期间,梧州市共计建成305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各公共服务中心由一栋公共服务综合楼、一个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组成,为当地群众提供健身、娱乐、医疗卫生保障服务。2015年,全市计划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56个,截至11月底共有49个篮球场、46个戏台、41栋综合楼竣工,组建文艺队56支、篮球队56支。
文化惠民实现成果共享
“十二五”期间,梧州市实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包括文艺公益演出、农家书屋建设、社会公益电影放映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015年4月起,中山纪念堂每到周五晚上都会举行时长约一小时的“鸳江欢歌”文艺“周周演”活动,不同门类、风格多样的舞台节目轮番登台,异彩纷呈,丰富了群众的周末文化生活。每周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观看,在音乐歌舞中度过休闲时光。
“周周演”活动是梧州市实施文化惠民举措之一,通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及赛事,提升了文化服务供给能力。2011年至2014年,由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的“璀璨广场”(2014年更名为“激情广场大家乐”)群众文化活动共举办2559场次,参演单位6057家次、演职人员近13.4万人次,现场观众总计540万人次,各项指数均为逐年递增,体现了文化惠民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家书屋工程是面向基层农民的公益性文化工程,截至目前,全市862个行政村已建成931家农家书屋,实现了“村村有农家书屋”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梧州市大力推动示范(数字)农家书屋建设,配置卫星数字发行系统和电子阅读设备,逐步实现农家书屋网络化、数字化、现代化,解决传统书屋报纸图书读物更新慢、运输不便、借阅不便、内容不足等问题,并通过示范推广,以点带面实现城乡同步,促进农家书屋实现升级换代。
“十二五”以来,梧州市投资4500万元进行广电基础网络建设,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公益电影工程,建成了14个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基站,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长期通,每村每月都有一场电影放映。
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梧州市将抓好基层文化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城市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文化服务需求;新建一批基础性和重大文化新闻出版广电设施项目,推出一批体现区域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家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基本完成全市863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达到农村文化服务基础设施100%全覆盖,逐步推进市区内的80个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力争达到100%全覆盖;规划、建设、利用新建及建好的各类文化设施,指导、组织和策划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
新闻推荐
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16年和“十三五”开局工作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