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新闻 岑溪新闻 苍梧新闻 蒙山新闻 藤县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梧州市 > 梧州新闻 > 正文

梧州老字号谭谦记面食店的打工妹传承了制作伊面的技艺,如今常常用自制伊面款待亲友,勾起众人舌尖上的回忆 坚守传统制作伊面

来源:西江都市报 2017-09-14 16:14   https://www.yybnet.net/

叶阿姨制作的 美味伊面在面粉中拌入蛋液

通讯员 钟韵 文并摄

今年66岁的叶阿姨家住富民路华泰花园小区,由于曾经在梧州老字号面食店——谭谦记工作,学了一门做伊面的好手艺。每当叶阿姨用传统而正宗的手法自制伊面款待亲友时,大家总是一边大口大口地吃面,一边鼓着胀胀的腮帮子猛点头说:“对对对,这就是当年谭谦记的味道”。

打工妹传承好手艺

9月13日,叶阿姨在家中又自制伊面。她一边和面,一边向笔者讲述当年的经历。

20世纪80年代,叶阿姨进入谭谦记面食店工作。当时店里生意好,她在店里一干就是十多年,也由此传承了这门制作伊面的技艺。

谭谦记面食店曾经是本地响当当的老字号食肆。据资料记载,1949年,广东省顺德县龙山沙富长流村一个叫谭谦的人来到梧州,年过不惑的他凭着在家乡练就的面食烹制技术,开设谭谦记面食店。他制作的面食严格遵循传统制作工艺,讲究色、香、味、型,久煮不糊,慢慢在素来喜食河粉的梧州人中赢得口碑。也许连谭谦本人也没想到,这盘谋生的小生意一做竟是60年之久。可惜后来谭谦记面食店的生意慢慢变淡,甚至关门摘牌,那道熟悉的美味就只能留存于老一辈梧州人的记忆里了。

炸制伊面有三个诀窍

叶阿姨把面和好了,还特别提醒笔者注意炸制伊面时的三个诀窍。

“炸锅的准备是首要关键之处。”叶阿姨说,她炸制伊面时用的还是原始的柴火灶,架起炉灶就开始生火炼猪油。用这种方法炼的猪油,色泽明亮,味道醇香,最适合用于伊面的炸制。

第二个诀窍就是炸面模具。叶阿姨家中有两个模具,都是由铁皮做成的,外观就像放大很多倍的戒指,上面凿开了密密麻麻的小孔。当锅里的猪油沸腾后,叶阿姨抓一手煮好的面条放入模具中。模具上小孔的作用是“透气孔”,这时猪油一边翻腾一边从小孔向四周渗出,湿面条被困在模具中渐渐定形,直至炸熟。

为了让面条规规矩矩地呆在模具里,叶阿姨的“筷子功”派上用场了。而这就是叶阿姨所说的第三个诀窍。叶阿姨展示她专门用于炸面的筷子——比平时我们吃饭用的筷子长一倍。她说,炸面时必须时时关注油锅中的面条:当看到逐渐成形的面饼有地方不够膨胀时,用筷子一挑;当看到面饼有地方翘起来时,再用筷子一摁。虽然模具没有盖和底,但叶阿姨用筷子左点右戳,竟可以将伊面炸得如一轮满月般诱人。

伊面需上汤才“衬得起”

这“抓一手,筷子一挑、一摁”的用量和力度标准是怎样的?叶阿姨微笑着摇摇头,难以给出答案,因为这些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与西式烹饪不同,中国传统的美食制作在做法与用量上往往没有定量的表述,只靠传承人手把手地传授,再由厨师在下厨过程中逐渐领悟。这无疑给伊面制作添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同时也更体现出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以每次做5公斤面粉的量来计算,叶阿姨需要从早上8点就开始和面,一直做到太阳下山才完成,整个流程需时10多个小时。手工制作的伊面,虽然无法量产,但味道、口感独特。叶阿姨说,伊面一般要用上汤才“衬得起”。当年,谭谦记面食店就是用做白切鸡的“浸鸡水”作为煮伊面的汤底,加入用新鲜猪筒骨、猪扇骨熬出来的高汤,味道就更香浓了。用上汤煮的伊面,味道精华尽入炸开的面条小孔中,伊面“吸饱”汤中味道,使得其既保持粗面的韧性,又能弥补粗面“无味”的缺点。

新闻推荐

市民盼龙圩区防洪堤安装路灯 龙圩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已向龙圩区政府和梧州市水利局提出申请

本报讯(记者纪荣兰)近日,有网友在梧州零距离网络问政平台发帖反映,龙圩区防洪堤缺少路灯,存在安全隐患。网友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在该防洪堤上设置路灯,方便周边群众出行。9月11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龙圩区防...

梧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梧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梧州老字号谭谦记面食店的打工妹传承了制作伊面的技艺,如今常常用自制伊面款待亲友,勾起众人舌尖上的回忆 坚守传统制作伊面)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