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李研沣年龄不大,但他对中国传统工艺篆刻很有兴趣。
在鸳江丽港古玩街的一间出售艺术品的店铺,有一张稚嫩的面孔,在一群白发苍苍的“淘宝”顾客中显得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篆刻爱好者李研沣。17岁的李研沣是梧州高中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学业繁重,但他并不打算放弃篆刻的爱好。
李研沣与篆刻结缘,始于一次机缘巧合。2016年的一个双休日,与父母在河东闲逛的李研沣在一家店铺前停住了脚步。这家店铺的老板彭金月贴出一张告示,表示愿意义务传授篆刻技巧。此前已有雕刻橄榄核基础的李研沣跃跃欲试,果断迈步进店,抱着潜心学艺的决心,争取这个难得却又得来凑巧的机会。
彭金月诧异于眼前这位年轻人竟然对篆刻有兴趣,欣然应允让李研沣来店里学习。
从此,每周日上午,李研沣便如约来到彭金月的店铺,从此进入了他日思夜想的篆刻世界。
赏精雕细琢之美
学习篆刻的第一堂课,彭金月便向李研沣介绍,篆字从何而来,篆刻又有何用。待师傅以答解问地挑起李研沣更深的兴趣后,彭金月便让李研沣“真枪实弹”开始治印。
最初做印子时,缺乏经验的李研沣要花许多时间观察成品印子,学习别人治印的章法布局,其后才上手雕刻。后来,他发现,要学好篆刻,自己还需具备一定的书法功底和工笔画基础。“从此,我抽空练字,还向师傅学了工笔画,只有诗书印画皆相通才能更好地帮我学习篆刻。”在课上,风趣幽默的彭金月经常向李研沣分享旧时与治印有关的文人墨客的逸事趣事,寓教于乐,耳濡目染之中,李研沣收获满满。
如今,学习篆刻已一年时间的李研沣腼腆地说,自己还不及师傅的一成功力,篆刻不止于追求技艺刀工的精湛,刻文与刀刻平面的峰回路转间更富含诗意与生活哲学,要达成以上要求,就要做到专注。
曾经几次因学习无暇顾及而要暂时“封刀”的李研沣,心中始终放不下篆刻。一天夜里,经过一天紧张学习后躺在床上的李研沣迟迟不眠,半晌,他从床上爬起摸出刀与印来,抚触一番,再到桌上精雕细琢许久,方才心满意足地睡去。
立弘扬文化之志
知晓李研沣醉心篆刻的同学和朋友,也被他的热情和传播的篆刻文化所吸引。有一个同学受他的影响,也尝试进入篆刻世界,两人一起去彭金月的店里学习。
“曾经有同学看到我的作品,脱口而出说:‘上面的字像韩文一样。\’其实,这是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啊,文化瑰宝不求精通,至少也要略知一二。”从那以后,李研沣认识到,篆刻这门中国传统技艺需要传承与弘扬。“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快餐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少人使用印章,懂得欣赏的人更是无几,机器生产永远缺少灵气。”李研沣认为,目前在梧州,了解篆刻的人太少,爱好者们平时只能在微信群、QQ群上与外地网友交流畅聊,圈子里也大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人。
关于日后的打算,李研沣思索了许久,才说道:“我想加入西泠印社,我想进入篆刻界的顶尖圈子,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同交流,一同传承和弘扬篆刻文化。”
见习记者 陈凡 文并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何思思文/摄9月24日,梧州日报社秋季车展圆满落下帷幕。为期3天的时间,10余家汽车经销商、多款新车,汇集在梧州毅德城国际博览城前广场,为消费者上演一场车坛盛事。多品牌参展,加上大促销,让...
梧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梧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