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黄建国(68岁,香港利安茶庄有限公司总经理,现居香港)
“利安”是我岳父在1964年创建的。1985年,我进入“利安”,接手岳父的管理工作。
以前,香港的物资都要靠内地供给,茶叶也由内地运来。由于缺少与内地供货商的联系方式,加上那时候的通讯不发达,除了每年参加广交会外,香港的茶行没有机会与内地的茶叶生产厂家直接联系或做生意,因此,香港的茶叶经销商对于参加广交会很重视,希望借此机会与内地供应商直接开展贸易。香港的茶行想去广交会买茶,都要得到德信行同意,能够获得资格的基本是够实力的“头盘商”及少数规模较大的头等“二盘商”。这种经销商最多的时候有十几家,“元亨”“东荣”“永生祥”等茶行是“头盘商”,“利安”和“同安”都属于“二盘头”。其他规模靠后的“二盘商”没有资格参加交易会,他们只能等“头盘商”在内地买了茶叶以后,再根据茶叶经纪送来的茶叶样板选货,这种经销方式叫做“卖花货”。“头盘商”发货前,会统一“花货”的价格,免得大家“做烂市”(恶意降价竞争)。
不过,包括六堡茶在内,内地的茶叶运到香港以后,还要由德信行统一调度。德信行会按照排名顺序先由“永生祥”等“头盘商”逐一选货,“头盘商”选完以后,再到“利安”和“同安”选。因为当时的茶叶进口配额少,什么茶都供不应求,到我们选货的时候,无论剩下什么茶,我们都只能全要了,所以,我们有时候也埋怨林圣光(德信行茶叶经果部员工),好货全都让“头盘商”拿走了,只剩下次品给我们,而且我们的订购价格比“头盘商”的还要高。
以前,梧州的六堡茶(指采用传统蒸压技术制作的精制六堡茶)全部由“永生祥”代理,还有其他广西来的茶叶,叫做“陈茶”或“旧茶”,虽然不叫六堡茶,其实就是六堡茶。其他经销商也能进口这些茶叶,利安茶行也经销过这些六堡茶。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利安茶行每次入货的六堡茶都有10多吨,一年下来,六堡茶的入货量不会少于100吨。当时,这些六堡茶都由梧州外贸出口,从梧州用船运来香港,我们进的六堡茶都是50公斤左右一包,里面用的是纸箱装茶,外面用一卷卷花绳捆扎,要从三角码头那边整车拉回来卸货入仓。那时候我还年轻,身强力壮,帮店里搬过不少茶包。
除了内地运来的六堡茶,香港茶商也自己制作一些六堡茶,有的用广西或广东的青毛茶制作,有的就用越南、泰国、印尼等国家的青毛茶制作。这种方式其实很早就有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西九龙那边建了很多“唐楼”,这些“唐楼”很窄很高,而且因为靠近海边,底层很潮湿。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地价还很便宜,这种“唐楼”又老又旧没人要,有些茶商就将整栋买下来,将加工好的茶叶放到这些“唐楼”的底层发酵,发酵一段时间以后再转到上面的楼层散味(指放置一段时间后以去掉“仓味”)。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有茶商买下大厦底层的仓库和地下室,用来发酵茶叶。“长洲福华”就用“印尼青”和“越南青”制作了很多普洱茶和六堡茶,“利安”也从他们那里入了不少货,现在还留有一些货样。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们很少经销六堡茶了。到了现在,“利安”完全不经销六堡茶,主要是因为现在内地的消费力上去了,六堡茶已经在内地打响名声,进货价比以前高多了,但普通的香港人都习惯了喝普洱茶,对六堡茶还不怎么熟悉,看到六堡茶这么贵就不买了。所以,即使我们想经销六堡茶,也很难将茶卖出去。
新闻推荐
上图:11月21日,在珠山公园小舞台,几位市民在踢毽健身。当天,梧州市持续阴雨低温天气,人体感觉比较寒冷。受冷空气和降雨影响,外出运动的群众也减少了许多,在珠山公园,往日有上百名市民前来运动健身的...
梧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