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燕如通讯员 陈思宗
周丽荣是市红十字会医院重症医学科二区护士。每天下班后,小周佩戴起印有志愿者大字的红绸带,微笑着站在医院大堂里,为群众就诊看病提供帮助。小周入职四年,做志愿者也四年了。
2005年,市红十字会医院成立“8+1”志愿服务队,鼓励青年医护人员在八小时工作时间之外,参加一个小时以上服务患者活动。截至目前,该医院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年医护人员达420人次,服务时长达6万多小时。
9月13日下午,市民吴女士因腹痛来到市红十字会医院看病。走进医院大堂,吴女士环顾一周后,面露难色地思考着找哪个科室。当时,周丽荣在做志愿服务,她走到吴女士身边,询问吴女士病征后,便引导吴女士就诊。她还细心提醒吴女士,医院就诊要凭“健康卡”,需要提前办理。吴女士说,志愿者热情的服务让人感到很舒心。
近年来,梧州市综合医院学科门类不断丰富,广泛采用先进的数字化设施来缓解挂号难等问题。但对一部分患者来说,往往会因为医院大而找不准看病科室,也因不熟悉数字设备操作而感觉“看病难”。市红十字会医院党委书记易锋表示,医院推行“8+1”志愿服务,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为患者看病提供耐心的咨询、引导服务,能让患者寻医就诊更满意。
医务人员开展志愿服务,成果是双向的:病人得到帮助,医者也涵养起医德、得到尊重。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二区党员医生陶照礼下班后,会佩戴起志愿者红绸带再查一轮病房,再给患者把把脉、看看症。陶照礼说,下班后的志愿服务更考验医者仁心,与病人交流的次数多了、时间久了,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也增加了。周丽荣记得,去年冬天,一位临产孕妇吃力地握着医院过道把手,缓缓走向住院部。周丽荣见状,立即走到孕妇身边,搀扶孕妇走到电梯口,告诉孕妇产科住院部楼层,安抚孕妇说:“一出电梯,住院部医护人员就会帮助您。”周丽荣说,孕妇向她报以微笑和感谢,举手之劳为患者及时解困,自己也感受到了职业荣誉。
十多年岁月沉淀积淀,市红十字会医院“8+1”志愿服务已成为医院品牌志愿服务活动,医院门诊服务满意度达98%以上。该服务队近期还被评为2018年全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邓发浩)受台风“山竹”影响,9月16日至17日多趟始发或途经梧州的客运班车及动车停运。随着台风对广西铁路、公路...
梧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