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蓝婷通讯员 黎海平
莫可为是一位充满活力的老人,钟爱创作和书画,今年79岁的他,精神矍铄、行走如风,退休以后,他没有闲下来,还在社区发挥余热,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为社区楼宇文化出力,连续四年参加社区举办的迎新春写春联活动。
潜心创作粤剧剧本
莫可为退休之前在梧州市粤剧团工作,平时工作虽忙,但是会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剧本和粤曲。20世纪80年代,他创作的短剧曾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会演,剧本发表在《鸳江文化》上。
莫可为说,他是稀里糊涂进入了艺术界。1962年,梧州市粤剧团的前身梧州市实践粤剧团因需要文化老师,莫可为便从梧州市歌舞团调动到梧州市实践粤剧团工作;1973年,他开始系统学习创作理论,当时一批热爱创作的年轻人常常聚在一起,先是下乡体验生活。随后,每个人选择一个题材创作,再由大家分别对每个人创作的剧本中的中心事件展开讨论,这个讨论剧本的过程就是学习成长的过程,莫可为非常珍惜,认真投入其中受益匪浅。1978年,他在粤剧团担任行政事务,但一直没有放弃创作,仍然会根据当时中心任务、宣传主题创作一些小节目。1983年,他创作的民间传说小粤剧《仙牛夜渡》备受好评。
发挥余热服务社区群众
1990年,莫可为退休后,一点也没闲着,仍然坚持创作。他经常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此外,他主动学习和钻研书法,苦练基本功,研究书法的布局、章法等,书法的技艺不断长进。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创作和书法中。目前,莫可为正在根据未成年人爱玩手机,变为“低头族”的现状创作构思了《护苗》的故事。“现在的未成年人,经常沉迷于手机,沉浸在手机的世界,希望这个剧本能带给他们对生活的反思,希望他们放下手机,不再做低头族。”莫可为说。
每天忙活完创作后,莫可为就会沉浸在书法的世界不亦乐乎,茶余饭后经常提笔练习书法,经过不懈努力,他的作品深受身边朋友和居民群众的喜爱和认可,逢年过节,很多人都会请他写对联,对此,他都有求必应。“能为大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我的心里很满足。”莫可为说,但他答应帮忙的原则有三:一是不收取任何费用;二是不能限制时间;三是拿到作品后需要拍摄一张照片给他。这三个要求,在大家看来,都极为有趣。
除了帮别人写对联外,莫可为还经常帮助社区出墙报,上街写春联,在小区的宣传墙上有着不少莫可为的作品。今年蓝天社区举办的“扇画庆团圆”活动便邀请了莫可为参与。对此,莫可为笑称,今年的春节,可谓是探亲都不去了,时间都花费在创作扇画。最后,在元宵节来临前夕,他共完成了12把纸扇,24幅扇画。
夫妻同创作默契十足
一个人的创作是独角戏,两个人的配合是“天下无敌”。莫可为与爱人曾德懿年过古稀,依然恩爱有加,他们在一起,一个作词,一个作曲,用音乐携手迎朝晖。
2014年,莫可为到广西特委旧址陈列馆参观后,一时内心涌动,萌发了创作的欲望,激发写曲的热情,他与爱人几番细斟密酌后,曾阿姨也感触颇深,二人一合计,一个写词,一个作曲,经过三易其稿,一首具有时代气息,充满时代精神的《缅怀前辈圆梦中华》新粤曲由此诞生。这首鲜活的曲目在“金韵粤乐社”的演练大厅首场演唱,悠扬的乐曲在大中路的街巷飘荡。
熟识莫可为的人都知道他们夫妻二人写词创作互相配合极有默契。2016年,正阳小学生小倪谦被评为梧州市2015年“鸳鸯江畔好少年”的美德少年,市老年大学文艺队需要根据小倪谦的先进事迹材料创作编排一个节目到学校演出,市老年大学校长便拜托他们二人创作。莫可为和爱人答应下来,莫可为根据市印发的先进事迹材料写词,曾德懿则负责谱曲,夫妻俩一一琢磨推敲,每一个音符,每一段一节,创作完成后的《小倪谦,你好嘢》由市老年大学文艺队排演,到市中、小学演唱。
新闻推荐
河西防洪堤商铺 第二阶段拆除工作启动 暂不拆改具有防汛功能的主体结构
本报讯(记者吴艳虹通讯员黄超光)继河西防洪堤商铺第一阶段搬迁、拆除工作顺利开展后,目前,第二阶段即鸳江桥头至国龙大酒店对...
梧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梧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