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记者 杨苑君通讯员 吴柏松杨雯
“以前远远就能闻到浓浓的柴油味,望见一股股黑烟。”梧州市民黎文强对第一次走进紫金村码头的经历印象颇深。一直以来,船舶燃油排放污染是港口城市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梧州处于三江交汇之地,西江滔滔东向汇入珠江,粤桂共饮一江碧水。为了守护这一江碧水,梧州先行起步,依法推进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工作,打造绿色港口。其中,紫金村码头和赤水码头率先建设了岸电设施,实现广西内河范围内零的突破。梧州市还通过改善码头区域整体环境,有效促进梧州航运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1.绿色码头建起来
紫金村码头位于西江南岸的云龙桥下游,进港公路交通便利,上下游水域宽广,是西江内河的良港所在,船舶装卸业务非常发达。从所属区域上来看,该码头位于万秀区龙湖镇,周边旺步村、塘源村的居民群众甚多。如何既方便待闸船舶用电,又减少燃油发电对周边居民所带来的噪声和大气污染?“绿色岸电”应运而生。
岸电,是指船舶岸基供电。即船舶在靠泊港口期间停止使用船上发电机,改用陆地供电设施供电,船舶可从岸基供电设施获得所需电力,无需使用自身的发电机组,从而大幅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这是一种节能环保的船舶能源供给方式。据粗略测算,一艘中型集装箱船靠港期间24小时排放的PM2.5污染物,相当于50万辆国四排放标准重型货车一天的排放量。使用岸基电源,能使船舶每次靠港时减少柴油颗粒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的排放量,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
因此,交通运输部在2015年印发《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5-2020年)》,明确到2020年,全国主要港口90%的港作船舶、公务船舶靠泊使用岸电,50%的集装箱、客滚和邮轮专业化码头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
在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今天,推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已是大势所趋。作为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城市之一,梧州港紫金村码头早在2015年就开始谋划岸电工程立项。
梧州市港航管理处负责人介绍,2015年,当国家部署节能减排发展工作时,梧州市马上抓住了这个航运转型的机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根据上级部门下发的鼓励推广港口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等政策文件精神,组织全市规模以上重点作业区码头业主学习岸电建设政策,鼓励和指导他们结合自身需求进行岸电设施项目的申报。同时,我们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为申报建设岸电的码头业主做好服务工作,从而为梧州市港口码头岸电设施建设尽快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该负责人说,学习政策后,紫金村码头业主率先启动岸电建设,实现了岸电建设在广西内河范围内零的突破,也引领了打造“绿色港口”的潮流。
据介绍,梧州港塘源紫金村码头岸电项目,是由广西梧州通洲物流有限公司为具有4个3000吨级多用途泊位、设计年吞吐量为26万标准箱的梧州港塘源紫金村码头一期工程建设的配套设施,项目投资490.36万元。2015年,通洲物流有限公司启动码头岸电技术改造项目;同年7月,完成对码头岸电项目的立项;2016年开始进行设备设施安装施工;同年12月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
2018年4月,总投资67.1万元、总容量160KW的梧州港赤水圩作业区1-5#泊位7套靠港船舶岸基供电系统建设竣工验收,成为继紫金村之后又一节能减排新标杆。同年5月,紫金村码头一期工程船舶使用岸电改造项目,被列入交通运输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2016至2018年度建设资金支持第二批及第三批公示项目,实现了广西规模以上港口码头岸电设施建设新突破,打开了全区水运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新局面。
2.船上生活好起来
自从用上岸电后,紫金村码头一改以往黑烟缭绕、噪声轰鸣的形象。如今,港口里江风习习,船泊成行,进港的塘源路沿线还办起了不少饭馆和风情农庄。
岸电不仅改善了港口及周边的环境,对许多在紫金村码头待闸的船舶的船主和船员而言,岸电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降低了生活成本。即便在高温天气下,港口的水上服务区里仍然有序地停靠着各种船舶,岸边的电桩上插满了电缆,源源不断为停泊的船只输送着电能。每只船舶驶进水上服务区,船员上岸、到岸电桩插好插头、刷卡,轰鸣的船只立刻切换到了“静音”模式。
梧州市顺景港澳船务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彭国雄“跑船”已有30多年,他说:“以前我们自己也感觉污染大,但由于条件限制,还是要靠燃油发电来维持运转。”那时候,船舶航行时,船上的用电主要通过发动机主机附带发电机发电,同时为电瓶充电。船舶停泊后,发动机停止,就只能使用电瓶。但电瓶容量小,只能在短时间内为船舶提供照明用电。如果要使用冰箱、空调等电器,又必须重新开启柴油发电机发电。
“天热时候要开空调,发电机就停不了。要是待泊的船多了,大家都开动发电机,那场面可就‘壮观’了,离码头老远都能听到轰鸣声。”彭国雄说,这种发电模式不仅影响周边环境,而且成本很高。使用柴油发电,光是开一台空调每小时就要烧掉七八元钱的柴油,如今使用岸电,电费还不到两元钱。
码头告别黑烟滚滚,船上有了“凉夏暖冬”。“使用岸电以后,船上的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档次。”彭国雄说,接一根电缆连上码头岸电桩,船上的空调、电磁炉、热水器马上就可以开始正常工作,再不必听着柴油发电机震耳的轰鸣声,也不用忍受柴油燃烧时冒出的黑烟。
“岸电用电方便,电压稳,还省钱。”彭国雄算了一笔账,按照柴油每升7元的价格,一天下来,船上的生活成本大约是150元;而岸电是按照工业用电标准收费,以一天使用30度电、每度电费1.5元来计算,每天的生活成本才45元。
和彭国雄的船务公司一样,越来越多停泊在紫金村码头的船舶的人员正享受着便捷高效的岸电服务。以前为了节省生活成本,船主们开电扇、暖气都要计算柴油机开机的时长。如今,船主们一到靠岸待泊,就赶紧上岸找电桩,“以电代油”的绿色航运模式,减轻了船主的成本负担,真正惠及船上人员和沿岸居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曾燕通讯员潘桂凤)9月26日,记者从市公民献血委员会办公室获悉,自去年3月停止互助献血以来,梧州市加强临床用血需求...
梧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梧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