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记者 杨苑君通讯员 黄东荣
八年前,在粤桂交界处,两省区“画了一个圈”,广西第一个跨省区合作园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横空出世。
在试验区,无论是广东广西的行政区划,还是东部西部的地域界限通通被打破,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上广东广西的政策叠加优势,这里已成为区域合作的示范。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满怀信心大步走,经过五年发展,试验区探索出区域合作的“粤桂样本”。如今,越来越多企业“抢滩”粤桂的开放高地、投资洼地,累计已有383家企业入驻试验区。
1.粤桂合作开启新篇
2011年12月,在区域合作浪潮迭起的时代背景下,粤桂两省区人民政府签署《“十二五”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在广西梧州市与广东肇庆市西江沿岸交界区域内共同建设产业合作示范区。
粤桂合作开启了梦想之旅。
2014年10月,跨省界“联姻”仪式举行——13日,广东广西两省区签署《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并于次日举行了启动仪式,标志着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正式成立。两省区提出,在广东肇庆市、广西梧州市交界处,各划出70平方公里共140平方公里的区域,双方合作共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自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区域合作“试金石”的特殊使命。然而,跨区域跨流域合作,前无先例,并不是“画一个圈”这样简单。
按照规划,试验区将在不少领域先行先试,实行一系列特别机制,其中重点探索现有行政区划与跨区域、跨流域共同管理的关系。面对重重行政藩篱,试验区打破常规,做好“特别”二字的文章。
试验区地处珠江—西江经济带核心区段,是“三圈两带”的交汇节点,也是东西部边界、省际边界和流域边界交集叠加区域。试验区按照“一体化、同城化、特区化”的机制模式,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合作共建、独立经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开发模式,以市场化运作形成发展合力。在政策方面,试验区采取“东部的区位、西部的政策”,东西部及两广政策叠加、择优选用。
从一体化效果来看,光是检验检疫机构一块就打破了现有地区管辖的界限,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2015年8月,两份由广西梧州检验检疫局为广东肇庆出口企业签发的《亚太协定》优惠原产地证明书,开启了两地原产地签证区域通关一体化征程,这一项举措仅在梧州辖区便有80家出口企业受益。
为让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这艘“航母”轻装上阵、灵活运行,2017年,自治区印发《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总体工作方案》和三个配套文件,重点推进试验区行政管理、财政金融、规划建设等九大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粤桂两省区金融办指导试验区设立产业基金、创业基金130多亿元;广东省科技厅、商务厅分别将试验区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粤西北地区招商示范平台;广西国土厅出台试验区工业用地改革实施细则,确立“先租后让”“弹性出让”等土地政策……粤桂两省区的有力支持,促使跨省区域合作越走越快。
2.五年耕耘成果初显
五年前,很多人难以预想,一个140平方公里大小、横跨粤桂两省区的试验区会怎样改变梧州、肇庆两城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发展,两城2.7万平方公里内740万人口的生活又会因此而有怎样的不同。
“以前这片地只有老旧工厂沿江分布,后面全是荒山野岭,连进去的路都没有。现在这里发展得这么快,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现代化产业园区日臻成型,也惠及周边居民。”塘源社区居民黎翔见证着试验区这几年的点滴变化。
如今,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江南片区,一条条道路互相联通,一个个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其中最受关注的,要数国光梧州产业基地项目。进场施工短短一年多,基地厂房、饭堂、员工公寓等建筑拔地而起,各个项目紧张有序地推进。中国音响行业的领军企业国光电器公司源植广州,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的生动样本。
说起在试验区江南片区的“开荒”岁月,国光梧州产业基地负责人陈培林感慨万千。当时,在国光基地常常是晚上都灯火通明,机器24小时作业,每日开挖土方量达8.5万立方米。项目地块原是连绵的山丘,粤桂人用了大概两年的时间硬是将地块推平,让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2017年,国光梧州产业基地动工建设。在梧州市委、政府和试验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工程得以快速推进。陈培林说:“如果正常走各种程序的话,施工周期肯定比较长。试验区以及各部门提前介入,用好两省区的便利政策,主厂房建设一年多就顺利封顶了,为企业节约两个月的时间。目前,主厂房已具备设备安装条件。”
国光梧州产业基地在梧州顺利落户生根,是试验区在审批、用地、基建等方面做好优质服务的回报,而“保姆式”服务也成为试验区营商环境的招牌之一。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管委会主任唐云凯介绍,目前,试验区已基本完成“三年打基础”的阶段目标,进入“五年上规模”的关键发展期。为此,试验区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实施的机遇,以项目落地、产业集聚为核心,围绕产业项目开工、投产等关键环节,统筹抓好基础配套项目建设,提升基础服务保障水平。
3.改革发展蹄疾步稳
2019年,自治区印发《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2019—2021年)》,明确提出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等跨省区合作平台建设,推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成为广西融入大湾区的重要载体,让试验区全面践行“东融”战略有了政策支持。
在改革和发展的路上,试验区蹄疾步稳。
今年初,随着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政务服务中心与梧州岭南传统食品工业小镇投资单位签订投资项目双向承诺书,试验区首个项目签定双向承诺直接落地。该项目负责人曾庆军表示:“双向承诺,为我们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力争上半年完成岭南食品工业小镇项目一期厂房建设赢得了时间。”
这是试验区项目建设审批改革先行先试的大胆探索,打破了以往投资项目落地前需层层审批、办理各种许可证的“先批后建”格局,变为“宽进严管”的“先建后验”模式。试验区通过“双向承诺”以行政审批“减法”换来企业发展“加法”,为投资项目落地建设按下“快进键”、开启“加速度”。
今年以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推进制度改革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新签约项目15个,合同投资额26.7亿元,竣工项目5个、在建项目17个。
唐云凯介绍,今年,试验区继续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狠抓产业项目落地集聚,全力服务兴扬人工智能终端产品、雅士东盟智能家居产业基地、宇球高速信号线缆等12个项目投产。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做好产业补链文章,充分利用《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窗口期,吸引大湾区企业入驻,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三大产业,精准对接意向转移企业,目前,已与40多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正在洽谈的拟落地企业也有20多家。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试验区加快江南片区路网和社学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江北片区路网工程建设;加快建设3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为企业“轻资产”入驻打好基础;围绕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加快推进旺步棚户区改造主体工程封顶,以及大户高层住宅、旺步小学、幼儿园投用。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这片热土,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对接,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机遇,力争2019年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分别增长12%、20%和15%,书写区域合作新篇章!
新闻推荐
六堡茶作为梧州市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绿色富民产业,已经成为广西一张靓丽的名片,是广西打造千亿元茶产业的重要载体。去年以...
梧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