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雨燕
我们的价值观
在万秀区东山冲,有一段宽约3米、长约25米的小道,每天上下学的孩子、出入的街坊都会路过此处。关于这段道路的“故事”,街坊们都很熟悉,是今年71岁的老人陈昌日让这条荒草丛生的坑洼小路变了样。
12月12日一早,陈昌日又来到了自己维护的道路上走走看看。一辆面包车从他身旁慢速经过,驾驶员摇下车窗笑着打招呼道:“陈伯,今天又来修路呀?”
这条小道连接着两条大路,虽不是行政道路,却有不少居民途经此处出行。六七年前,从梧州市工人医院退休后的陈昌日在东山冲开了一家小诊所,这条小道距离诊所约100米远。“我的家在另一个方向,平时并不常走这条小道。”陈昌日说,“但偶尔夜里经过时,发现小道周边荒草丛生,杂草长到半人高,令人感到有些害怕。我就在想,不如自己出力,除除草,让小道变得规整一些吧。”
曾在部队里当了20年军医的陈昌日有着一副热心肠,他坐言起行,拿着工具就忙起了除草的活儿。把道路两边的荒草清除后,陈昌日又发现,这条小道坑坑洼洼,走两三步就会踩进一掌深的坑内,不管走路还是行车都不便。为此,他又跑到建筑工地去问施工队要了一些泥土,用自家面包车载回来,把一个个坑填平。经过除草、平整等工序后,原本只能容一辆车通过的小道,空间大了,也平坦了,街坊们的通行环境变好了。
修路的活儿开了头,陈昌日便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一项日常工作,一做就是7年。每逢暴雨过后,他总要到小道上走走看看,哪里的泥土被冲走了,他就去找碎石泥土来填平,哪里的道路破损了,他就拿起工具修补平整。陈昌日的热心之举也感动了街坊们,大家的一句“谢谢”、一支矿泉水,都如冬天的暖阳一般,照进陈昌日的心头。
义务维护道路,一次两次或是易事,但7年的坚持,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看着年过七旬的父亲仍义务修路,陈昌日的孩子也出言相劝。但陈昌日觉得,做这件事能服务街坊,看到大家的出行更便捷了,他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近段时间,小道上旧时铺设的碎石泥土损耗了不少,陈昌日拜托周边一家建筑商帮运了一车黄泥到此处,打算为路面覆盖一层“新皮肤”。现在,他在每天看诊之余,一有空便去路边铲泥、平整路面,继续用心维护这段小道。
新闻推荐
300多名困难职工获赠家电 梧州市总工会联合创维集团开展公益活动
本报讯(记者朱元冬)12月13日,梧州市总工会联合创维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普惠职工、真情服务”公益万里行活...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