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贵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对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在梧州市万秀区枣冲社区,一个叫“左邻右里老友记”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项目,引起市民关注。据了解,该项目探索推行“低龄时自愿提供服务,高龄时优先享受服务”的互助养老模式。梧州市龙城社区也作为时间银行的试点社区之一,吸引众多志愿者参与其中。
对很多市民来说,“时间银行”也许比较陌生。其实,“时间银行”并不是新鲜事物,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也开始试水这一养老模式。“时间银行”的本质上是仿照银行的形式,将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公益时间,存进自己的“账户”,未来有需要时,可以兑换相同时长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在梧州市推行时间不长,但不得不说,以老帮老、以老扶老这一养老模式还是令人眼前一亮。
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还需要长期的生活照料,而养老服务人才短缺也是不争的事实,养老问题日趋严峻。“时间银行”这一创意,为应对老龄化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的矛盾,提升养老服务的公众参与度,还能彰显公益爱心服务所获得的温暖回报,让互助养老得到良性循环。
就前景来说,“时间银行”未来可期,它为养老事业开启了一扇窗,这一扇窗通往规模庞大的养老市场。但目前,“时间银行”并未得到广泛推广,知晓率也不高,想要在养老领域大有可为,依然要面对一些无法回避的“短板”。首先,在现实生活中,实体银行一旦资不抵债,就有破产可能。“时间银行”着眼于未来,短则十几年,长则几十年,谁也无法保证“时间银行”没有“破产”风险。其次,与货币能购买一切商品不同,“时间银行”流通的是简单的互助养老服务,如陪伴聊天、家务支援等,还不能满足更高级的个性化养老需求;再者,“时间银行”还没有形成规模,实践“时间银行”的地方各自为政,互助养老服务无法“通存通兑”,志愿服务者一旦搬家,“时间银行”的“账户”或许沦为空头支票。
客观地说,“时间银行”虽然不尽完善,但至少也缓解了部分地区公共养老压力,而且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将公益与养老捆绑,既鼓励人们行善,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也强调回报,尊重和回应人们的利益诉求,为社会积蓄文明的力量。可以想见,将来某一天,“时间银行”打破各种现实阻碍,必会为浩大的养老工程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新闻推荐
本报讯12月5日,狮卧山发生森林火灾,110千伏平三线12号杆塔靠近起火点,南方电网广西梧州供电局启动应急预案,防范山火危及电网...
梧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梧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