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毫无章法的敲打,实则是一项重要工序。
每一道工序都考验师傅的眼力。本报记者 卢海燕摄
现在,还有不少市民喜欢手工打造的金饰。
经过抛光后的银饰非常光洁漂亮,让人爱不释手。
一件件带着幸福感的金银首饰从他们的手中打造出来,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是首饰加工中用于做金属线(丝)的工艺。
匠人精神从来没有消失过,并随着时代沿革,历久弥新。
专注、极致是匠人精神最好的诠释,在梧州的老行当中,匠人精神从来没有消失过,并随着时代沿革,历久弥新。
炉火、化银、拉丝、灌模、敲打、焊接、定型……经过一道道工序,在金银匠精湛的工艺下,冰冷的金银箔仿佛被注入魔力一般,变成了绚丽夺目的金银饰品。金银匠,又被亲切称为“打金师傅”,这个职业与第一件金银饰品一起出现。曾经,金银匠的招牌遍布梧州的街头巷尾,一件件带着幸福感的金银首饰从他们的手中打造出来,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如今,在自动化生产和连锁金银饰品品牌的冲击下,不少传统金银工匠店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不过,每当梧州街坊聊到传统金银工匠店时,他们总会推荐那家位于万秀区南环路的老字号——黄西盛金饰店。如今,这家老字号金银首饰店第三代金银匠传人刘庆群用她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家族的“匠人精神”。
每天上午九时三十分,刘庆群准时拿着锤子,敲打着金(银)块,不起眼的金(银)块,在看似毫无章法的敲打下,慢慢蝶变成一只只或优雅、或古典、或时尚的戒指、手镯、项链。提到“黄西盛”,附近的街坊没有不知道的这家金银首饰店。1910年,第一代金银匠黄绍华用全部积蓄在原北山饭店附近简单地搭起了一间小铺,开起了首饰工艺店,这是黄西盛金饰店最初的模样。由于黄绍华为人诚实,工艺得到不少街坊邻里的认可,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后便搬到“西门口”附近,挂起了“黄西盛首饰加工店”的招牌。时至今日,黄西盛金饰店的传统手艺仍备受顾客的好评。
刘庆群15岁便来到了这家老字号首饰店当学徒,跟着第二代传人苏碧琼学习金银饰品加工。“嘭嘭嘭”,铁锤敲打着银块,发出铿锵的声音,她一手拿着榔头,一手钳着金(银)块,把金(银)块打成扁的、方的、长的。从一块块看不出形状的银块,到精美的手镯,项链,戒指,所有工序都是纯手工完成。后来,刘庆群也成了黄西盛家族的一员,是这家老字号的第三代传人。
手工做出来的东西虽然没有机械加工的精致,但相对厚实,不容易在使用中变形,因而仍然受到一些老顾客的青睐。刘庆群称现在打金最多的是顾客更新金(银)饰品原来的款式,此外还有一些是首饰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诸如断了、小了,要求修改、调整尺寸等。
住在红岭的唐姨是“黄西盛”的老顾客,戴在身上的金饰都是在这里购买的。如果想要给金饰换个新的款式,她第一时间便想到“黄西盛”。“我还是喜欢传统手艺,手工打的金饰质量好。”唐姨说。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黄西盛金饰店这家老字号店铺仍然坚持传统打金的老手艺,一年四季,打金匠在捶、敲、压、剪、刻、磨金(银)器时,发出“乒乒乓乓”金属敲打的响声,在时空里流淌。
本报记者 卢海燕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由通讯员梁观远摄
新闻推荐
记者调查 为何分段围蔽河西防洪堤 ○正在推进城区河西堤达标加固工程 ○原梧州茶厂对开堤段拟建文化走廊 ○在冬泳码头和蔬菜码头对出河岸将分别建造石阶,方便游泳爱
3月23日,老码头附近的堤段正在进行原有商铺的拆除工作。冼振宇/摄本报讯(记者冼振宇通讯员梁晔)近期,习惯晨练、夜跑的市民发...
梧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