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盆制作者罗玲为陶艺花盆贴花。
贴上花的花盆才灵动。
花盆制作者毕珍修整花盆底盆。
花盆制作者赖洁平专心地为花盆上釉。
制作完成的手工陶艺花盆成品。
本报记者 卢海燕/文 通讯员 梁观远/摄
如今,用机器生产的陶瓷器皿早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但是“念旧”的现代匠人,依然在坚持手工制作。他们仔细打磨、反复锤炼,本着对器物的执著与迷恋,给一件件作品赋予了灵魂。梧州市有这样一家陶艺工坊,他们依旧尊重传统,一道道原始的工序都是通过手工制作完成的,这些手作的陶艺花盆与千篇一律的机制花盆相比,每一件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风格样式,更具特色。
在这家坚持手工制作的佳景陶艺工坊,印盆师傅、改盆师傅、印花师傅、上釉师傅等几名工匠分工合作,花盆在他们手上“妙手生花”——手捏的陶艺花盆,有质朴的手法,简洁的图案装饰,温和的釉色,拙朴的外形和朴素釉色透露出一种淡雅的美。而他们耐着性子坚持着手工创作,将“匠人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印盆师傅黄彦说,做好陶艺花盆的第一步是印盆,只有印盆做好了,才能继续后面的工序。这一步工序看起来简单,真正上手的时候却是颇有难度,要把泥切成大小适宜的块状,再将这些块状泥巴贴到花盆模型中,经过手工的不停按压才逐渐有了花盆的形状。尽管从事了七八年印盆工作的黄彦已经十分熟手,但是他一天也只能做大概十只,“手工制作陶艺花盆,必须一环接一环,每一步都要细致认真才能做出好的作品。”黄彦说。一只只花盆底座在黄彦那裹满泥浆正在印盆的粗壮大手有了原始的模样。
手作陶艺,没有一定的制式,最重要的是制作者心、眼、手的协调性。改盆师傅毕珍全神贯注做好这手工陶艺花盆的第二步,待到花盆底座晾干后,毕珍仔细观察花盆,然后修整好花盆有瑕疵的地方,让花盆呈现出更加完美的状态。她说“盆好不好就看这一步了,每一只手工制作的花盆都或多或少需要改盆,这样确保它整体的美观。”毕珍与黄彦是手工陶艺花盆制作的“夫妻档”,花盆制作关键的第一、第二步由他们负责,共同工作近十年,他们已经十分有默契。
精美的图案可以成为一个花盆的装饰,因此,手工陶艺花盆的印花工艺是花盆质感的关键。印花师傅罗玲正在为一个较大型的花盆做着印花,还没有图案的花盆底座显得很是单调,就像是一张没有图案的白纸,而罗玲的工作就是在“白纸”上作画。尽管这一步骤自我发挥的空间很大,但是罗玲做得非常细致,认真地把脑海中的图案“画”到花盆上,经过她的巧手,花盆上的图案栩栩如生。尽管很辛苦,但是罗玲觉得很值得,“手工艺术非常有意义,我想把手工陶艺这份传统的艺术延续下去。”罗玲说。
在赖洁平看来,手作陶艺的最大魅力在于陶艺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技术和艺术性,她负责上釉这个环节。每一只陶艺花盆上釉前,都必须先擦拭干净,以免参混杂质影响色彩的显现,赖洁平认真擦拭花盆后开始给它上第一层净色,经过两三遍净色后,才能给图案上彩色,最后等颜料完全晾干后方可烧窑。
手作是一种带着体温的艺术,因为这一艺术,让他们这一群爱好陶艺的人聚集在一起。发达的机器确实可以产出很精美的陶器,但是传统的工艺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普通的黏土在他们的手中绽放出别样的精彩,让人们看到陶艺的无限可能。
新闻推荐
何杰锋为深入推进作风兴市工作,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市作风兴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设立作风兴市群众投诉及问题反映平台,受...
梧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梧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