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萍 通讯员 肖发生
监测数据与监察执法相结合,高压态势开展大排查大整治,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制,从严从细排查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不手软……
今年以来,市环境保护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机制,探索和实施保护环境安全的有效举措,促进环境安全形势持续向好。截至目前,全市环境应急事件与去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全面提升。
超标即报警,约谈促整改
环境监测部门在监测分析数据后,一旦发现主要污染物异常或超标,立即以快报的形式第一时间向环境监察部门通报。环境监察部门接到报警后,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执法人员对超标单位进行现场调查,核实确定污染物超标的时间、地点以及调查分析超标原因。
这是市环保局实行监测与监察联动办公的主要方式。结合当前环保新形势,环保局将监测数据作为环境执法的重要依据,并应用于环境执法,实行主要污染物“超标即报警”机制,实现监测与监察“双剑合璧”。
市环保局副局长廖晗表示,监测与执法联动,可以使环境监察部门在对重金属、国控企业、饮用水等重点内容进行监管时,能快速查处因污染物超标可能引发的环境安全事故,做到事先心中有数、处理及时高效。
今年2月,监测部门通过监督性监测发现,广西荒川化学工业公司涉嫌废水超标排放,第一时间以“监测快报”形式向环境监察支队反映。监察人员赶到现场调查后发现,该公司在线监测数据与监督性监测数据存在较大差距,管理欠规范,没有定期对在线监控数据进行比对校正。监察部门随即约谈公司负责人,并明确整改时限和要求,(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督促公司改造设施,规范在线监控设施管理,确保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比对校正。目前,该公司已整改到位,环保设施和在线监控设备运行正常。
今年以来,梧州市共对广西荒川化学工业公司、蒙山华虹蚕丝公司、蒙山明阳生物科技公司、广西三威林产工业公司等近10家企业涉及超标排放、雨污合流等环境问题进行了约谈,并全部下达整改通知书。
整治大行动,高压保安全
在常态化环境监管中,环保部门不定期开展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的大排查和大整治,并对钢铁、陶瓷等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和突击检查,通过密集高压态势来促进环境安全形势好转。
在发改、工信、安监、工商、监察等部门的配合下,环保部门去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对112家问题企业进行梳理分析,明确风险和隐患类别,逐一提出整改要求和专项整治。
“对超标排放的环境违法企业,我们会及时约谈企业负责人,督促其履行环保主体责任,并指导和帮助其规范环境行为。对于屡教不改、污染严重的环境违法企业,则实行从重从严的行政处罚,坚决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发生。”廖晗说。
在去年的检查中,藤县大黎矿区被发现存在环境问题,藤县政府对相关企业下发了停产整治通知书,并采取停止供电措施。今年2月初,大黎矿区擅自恢复生产被再次举报,市环保局两次致函藤县政府,要求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停止生产,并到现场进行督察,明确在环保审批手续未完善以及安全隐患整治未验收前,必须停止与生产有关的一切活动。目前,大黎矿区六家选矿企业已被实施强制拆除,所有选矿、采矿、控矿企业均已停产。
为提高监管效率,市环保局还对重点企业实行环境保护承诺制,推动排污量大、环境影响大的企业签订环境保护承诺书,向全市人民公开承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将环保监管工作往前延伸。
网格全覆盖,管理精细化
按照行政区域分布和产业结构特点,环保部门把梧州市辖区划分为八个监管区,实行区域责任制。重点监管企业由局长负总责,副职领导及支队长分区域负责,科、站、支队等部门中层以上领导作为骨干,层层落实“责任田”,对划分区域内的环境安全进行“宏观”管理。同时,通过“责任到人、一人一企”的管理模式,由环境监察部门对辖区企业进行排查摸底,启动企业环保网格化管理,对区域内的环境安全进行“微观”管理。
“以前按工业企业、建筑业、餐饮业等行业分类来开展环境监管,现在按区域来监管,覆盖面更广,监管不留死角,业务要求更高,虽然工作压力大,但效果也很明显。不仅能有效避免‘大锅饭\’造成的监管漏洞,而且能增强监管人员的责任感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廖晗说。
在实施过程中,环保部门还进一步以“定人员、定地段、定标准、定责任”为主要内容,将全市监管任务划分为20个单元网格,把监管任务全部分解到一线执法人员。网格负责人不仅要管生产审批、验收、排污申报收费等日常工作,还要管好各类企业的监管频次、发现问题的后续处置和跟踪服务工作。
由此,全市形成了污染源全控全防、重点企业重点监管,各部门各司其职、上下联动、综合监管的网络化管理格局,实现了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的有效统一,推动环境监管向智能化和精细化发展。
新闻推荐
获得星级者可享受多项惠农政策
藤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藤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