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治区级贫困村到把“贫困”帽子摘掉,需要走些什么路?藤县天平镇保燕村的做法是“基础+产业”。仲春时节,走进保燕村,整洁的水泥路,漂亮的房子,村民脸上笑意融融。
“现在即使连日阴雨,去哪个村组都比较方便”藤县天平镇保燕村支书何学文自豪地说。保燕以前村道路基础设施之差,去过的人都摇头,村、屯都是坑坑坑洼洼的泥路、机耕路,别说是小车,连摩托车通行也困难。2013年底才终于有了一条通往天平镇圩市的硬化道路。
2014年4月,贫困村第一书记林伟宁进驻保燕村,经过了解,村民群众对修路的意愿十分强烈。林伟宁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牵线搭桥,经过不懈努力,争取到“一事一议”“林区道路”等各种项目和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引导经济能人、热心公益事业人士和村民群众捐资或筹资,两年来筹措100多万元,带领村民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加爵荒冲至加爵小学、石东至加塘、燕田至大化等10条(段)通屯、组水泥路,共4公里,每个自然村基本通了水泥路。
在抓好道路建设的同时,该村还争取6万多元着力修建路桥一座;筹资34万元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兴建文化凉亭;年久失修的水渠实现三面光;建设人饮工程,清理老水井,让群众饮上清洁干净水;进行农田整治,对大化组150亩撂荒的沼泽田进行改造,从中间开挖“十”字形排水渠,抬高田垄,修水泥机耕路,种上砂糖橘,烂泥田成了良田。
“以前村路不通,农产品很难运出去,过的基本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村民不想种什么经济作物也无法种。”何学文说。早几年,村民何智勇种了几亩粉葛,但是,因为道路不通,没有人来收购,也无法把粉葛运出去,粉葛大部分烂在田里。
在开展脱贫攻坚战中,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保燕村着力加强产业发展。该村争取上级资金和技术支持,与县市的农技部门挂钩,农技部门定期到村开展砂糖橘等重点经济作物技术培训,同时开通技术咨询热线,实时解答村民技术难题,产品质量得到保证,农产品销售率也逐步提高。
这两年来,保燕村按照“榜样引领”的脱贫思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利用盆地和旱地种植砂糖桔700多亩,种植无核黄皮果树120亩。如今,保燕村初步形成了“一村多品”格局,村民收入增长较快,从2016年开始,保燕村不再列入“十三五”的“贫困村”,甩掉了贫困帽。
(郑彬昌)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年来,藤县审计部门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当好公共资金的“守护者”和反腐倡廉的“先行军”。该局通过加大审计前调查力度、转移审计重点、注重审计服务、推行计算机...
藤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藤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