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尚丽为患儿做康复操。(妇幼保健院提供)
“五一”小长假还没结束,人们还沉浸在节日游玩的欢乐当中,市妇幼保健院的90后护士小潘,却早早来到医院,默默地守护着脆弱的“小家伙”——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她叫潘尚丽,2011年毕业于梧州市卫生学校,2012年到市妇幼保健院工作,一直从事为智力低下、早产儿、低体重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做康复治疗的工作。年轻、腼腆而又对工作充满活力的她,四年来一直默默付出,把自己青春、热情播洒在高危儿童的护理事业上,得到众多家属的好评。
用行动赢得患儿家长信赖
一直以来,带孩子到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做康复治疗的患儿很多。护士劳动强度大,从早到晚都没有停过手中的活。累是肯定的,还要承受来自一旁眼睁睁“监视”着的家长方面的压力。
一般来说,当家长听到自己的孩子得了这一类病的诊断时,刚开始大都不愿相信和接受事实,有的甚至近乎崩溃。因而在治疗过程中,报以怀疑和不配合的态度,会给治疗操作的护士带来很大压力,但小潘都能以真诚化解。一次,一个3个月大的小宝在家长陪同下前来就诊,脖子很软,立不起来,手脚却很僵硬,经诊断,大脑发育不全,要及早治疗,否则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以后将难以好转。家属听后百般不是滋味,吃惊、怀疑、紧张、渴望的心情交织着。在为小宝做康复训练的时候,家属看到小潘动作幅度大,看到自己的宝贝被这样“折腾”,大声斥骂小潘,着实让小潘难以应付,但小潘一想到经治愈后小宝能够摆脱瘫痪的可能,她又鼓起勇气。她用极大的耐心,向家长解释、沟通,说服家长,就这样,坚持为小宝做了8个多月的治疗康复操,小宝康复了。现在,家属每个月带小宝来医院体检时,都要来看看她,与她打个招呼。
勤奋上进成就行家里手
四年的勤奋努力,使她对婴儿泳疗、婴儿抚触、兴奋操、高危儿康复训练操等工作柔韧有余。自闭症儿童被喻为星星的孩子,对于这些孩子,她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充足的信心,研读孩子,关注孩子的言行,捕捉孩子稍纵即逝的兴趣点,并能读懂孩子的百种语言,理解孩子的探索行为。依照儿童的能力、特点,经常与家长共同商讨,在训练的内容、方法与措施上进行改进,使星星的孩子在循序渐进中一步步接近训练目标,理解和接受指令,诱发学习兴趣和促进交往意识。她的眼睛能读懂高危宝宝的语言,她的双手能绘就高危婴儿康复成长的希望,她的爱心与耐心犹如一朵向日葵绽放在自闭症儿童的心里,温暖了孤独的世界。她用大手牵着小手,在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多少次的感情沟通交融,许多孩子称她为“姐姐”,许多家长称她为“闺女”。
小潘是贺州人,父母在家乡,她只身一人来到梧州。远离家人的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经常在下班时间还看到她忙碌的身影。有一次,科室预约了一位从藤县赶来治疗的3个多月大的缺氧性脑病小朋友16时30分到医院做治疗,但由于赶车时耽误了,直到17时30分才到医院,小潘眼看着快下班了,刚好晚上有紧要事情办,但一想到患儿大老远过来,还是帮他做完操再走,已近6点半了。像这样延迟下班的情况经常发生,平均每天加班近1小时。
当谈及人生与理想,她只是朴实地笑了笑,她说,“我只是做好了自己的本分,却得到了荣誉,我是幸运的,应该知足。”“我的理想是继续充实自我,做好本职,为更多的患儿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小潘已经在广西中医药大学完成了护理大专学业,准备就读本科。没有华丽的词语修饰,却是那么的实在。
这个90后姑娘,有着与城市繁华喧嚣环境下与众不同的青春价值取向!今年3月,年轻的小潘获得2015年度市卫生系统优秀护士称号。 (黄洁)
新闻推荐
本报讯 5月13日,藤县召开全县领导干部会议。市委副书记蒋海东出席大会,宣布市委关于藤县主要领导职务调整的决定:黄东明任中共藤县委员会书记。(黄群礼)...
藤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藤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