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张先生:38岁,西安市民,曾写过与西安八水相关的文章,带着儿子“徒步八水绕长安”。
张景瑞:8岁,开学上小学三年级,他说这些珍贵的徒步经历给他留下很多难忘的记忆。
和爸爸先后6次徒步走完沣河、3次走完滈河、7次走完潏河、6次走完涝河,看到过香蒲、放羊娃、呆鹅、不会游泳的小羊……孩子说,他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事儿,都装在肚子里。
半是计划,半是巧合,38岁的西安市民张先生,从去年开始实施带儿子张景瑞徒步八水绕长安的计划,一年多来,父子俩都说从中获益匪浅。
“更喜欢带孩子去看真实而又粗犷的世界”
“其实,计划已酝酿了很久。”8月29日,张先生告诉华商报记者,“只是去年遇上了疫情,反而有了空。”
在距离沣河4公里的乡村长大的张先生,童年记忆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沣河的,他说:“小时候,我妈带我赶集时要穿过沣河,我和小伙伴们也常常沿沣河玩。那时我就想:沣河到底有多少座桥?”
2017年,张先生在智库工作期间,写过与西安八水相关的文章。“当时,我还提议:要不要咱们一起绕八水实地考察考察,同事们都很赞成,但都没时间。”张先生说。
不过,从那时起,环长安八水徒步的计划就搁在张先生的心里。2020年,在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后,张先生决定带着孩子启动这一计划。
“孩子功课多,平时玩的时间很少。我身边有些朋友认为,好不容易周末有点空,赶紧带孩子到各大商业综合体逛逛,买张游乐场的票让孩子疯一疯,大人也能在孩子玩的时候刷个手机。”张先生说,“但我觉得,这只是放松的一种方式,我更喜欢带孩子去看真实而又粗犷的世界,比如田间土路、山间小溪、人烟稀少的村落……”
“3次走完滈河,7次走完潏河,6次走完涝河……”
2020年4月5日,张先生带着儿子出发,第一站:沣河。疫情过后的西安正在慢慢复苏,被关在家里许久的张先生和儿子呼吸到了野外的新鲜空气。
“我们从沣峪口开始绕沣河走,结果出师不利,因为那一段沣河两边竟没有可以下脚的路。”张先生说,“之后,我们还遇到很多次无路可走的情况,有时硬着头皮再走一段,看看前面会不会突然有路,有时赶紧退回去,这些经历让我明白:选择很重要。”
儿子张景瑞则在一旁插话说:“比如,绕沣河走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岔路口,我们选择了下面的路,可走着走着发现这竟然是一条通往河中间的断头路,又只得往回走,大概又退了1公里后才回到分岔路口的起点。”
张景瑞说:“还有一次,因妈妈突然兴起加入我们,不断拍照导致两部手机全都没电,3人只能焦急地等在荒山野地,好不容易等来一辆出租,却发现载着客。最终在我妈的协调下,一位私家车主才将我们免费拉回,我们一家至今都很感激他。”
张先生说,2020年4月到6月间,他和儿子先后6次徒步走完了沣河。“其实没有太多计划,但每次停下来的地方,必须得有一些明显的标志,以便我们下次能接上继续。”他说,“之后,用同样的方法,我们3次走完滈河,7次走完潏河,6次走完涝河。”
“我看到了香蒲、放羊娃、呆鹅、不会游泳的小羊……”
对于开学就升入3年级的张景瑞来说,这些珍贵的徒步经历给他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
他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我在河边的地里看到一串串像香肠一样的草,我有点兴奋,想对我爸喊,“爸爸,我们可以烤香肠吃了”,可又想想,香肠都是肉做的,于是请教爸爸这个草叫什么名字,才得知它叫“香蒲”。”
他想了想又说:“我们还看到一个赶着一群羊、戴着帽子的人,最初还以是位老人,最后才确定竟然是位放羊娃,他拿着鞭子赶羊吃草时,另一只手还拿着书在翻。”
“还有一次,我和爸爸走进了一个挨着河边建的村子,走着走着没路了,只能退回到一位农户的苗圃中。迎面看到两只鹅呆呆地看着我们,一动不动,一时竟分不出是真鹅还是假鹅,只得仓皇而逃。逃跑中,我们又碰到了一个大狗窝,在人烟稀少的地方碰到狗窝,我和爸爸都很害怕,只得加快脚步赶紧离开。”
“还有不会游泳的小羊,它们特别可爱,不敢下水,怕游不过去。还有在道路中间的蛇皮,我们都以为是蛇……”张景瑞兴致盎然地讲着,他说他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事儿,都装在肚子里。
“既然走了,就不要退缩,如果退缩,到最后就没有快乐了”
儿子绘声绘色地说着,张先生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说真的,我倒真没期望孩子通过这些徒步绕河得到点什么。”张先生说,“当然,收获在过程中。比如,在绕河中,他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在一次次不想走想放弃但最终坚持中,他的意志得到了磨炼;在一次次接触真实的生活时,他的见识得到了提升。他看到了课本知识外更庞大、更广阔也更真实的世界,这就足够了。”
张先生坦言:“目前,下一个目标是八水中的渭河,对于这条长约800多公里的挑战,我还没想好要怎么徒步,但在慢慢计划中。”
对于很多家长希望把孩子的空闲时间填满,并热衷于让孩子学习一些能拿高分的技巧,张先生觉得,在目前的评价体制下,这也无可厚非,但一定得抽空和孩子做一做“无用功”,学学那些被很多家长忽视的常识。
问及收获,张景瑞说:“既然走了,就不要退缩,如果退缩,你到最后就没有快乐了。”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新闻推荐
两种计费标准导致小区供暖矛盾突出 物业为止损花百万元修缮供热设备 想要“直管到户” 热力公司为何不接茬? 人力成本和设施改造费或是“直管到户”最大阻力
去掉中间物业公司环节,减少业主与物业、热力公司扯皮和纠纷,由热力公司“零距离”服务,这是西安市民多年来的美好愿望。但西...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