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改变,不仅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也让知识与碎片化的讯息相混淆。因此,展览最后一部分“敬惜字纸”让我觉得意味深长。不必拘泥于形式而应体会其中的精神,就是对文化的敬重。”西安文理学院教授党晟表示。
9月25日,由西安崔振宽美术馆、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主办,被市民誉为弥漫着书香的展览——“书香门第·中国古籍文化展”在西安崔振宽美术馆开幕。
>>现场
三大板块展示中国书籍“前世今生”
展览由文化学者、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古籍碑拓专业委员会主任宗鸣安担任策展人。西安崔振宽美术馆馆长、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馆长崔迅担任出品人。
展览展出中国古书籍以及相关实物近300余件、160多个品种。作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古籍文化展就是在古城西安也不多见,因此展览吸引了众多对中国文化、古籍文化有着特殊感情的市民到场参观。
在展览现场,华商报记者看到,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文明的足迹》,这部分以中国书籍的发生、发展为线索,从商周时期记言、记事的载体甲骨、青铜器开始,到秦汉时期的石刻、瓦陶、竹木简、帛书,再到六朝、隋唐时代的手抄书,最后到唐末五代时期刻版印刷的出现,较为系统地呈现了中古时期的书籍文化脉络与时代特色;第二部分《书香四溢》是本次展览的重点部分,主要展示了从宋代至民国时期各种书籍的版本形式、印刷特色,用百余件古籍实物展现出了书籍作为知识传递的媒介,在中国传统文化范域当中的演化及流变过程;第三部分为《敬惜字纸》,这部分用“敬惜字纸”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现象,来展现古人在面对书籍文本时所持的“慎”之态度。这种面对知识时“慎”的态度,或许也为如今日趋“物化”、焦虑、浮躁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参照。
“三个板块,在某种程度上,囊括了中国书籍的前世今生,看得我热泪盈眶。”在看完展览之后,热爱读书、藏书超过千册的许金白先生激动地说道。
>>评价
“敬惜字纸”让人觉得意味深长
因为古籍的特殊性,比如保存、孤本、善本等因素,古籍文化展不仅对普通市民有着不小的观展价值,对于学界而言,也是一次难得的对于中国书籍文化、文字文化的学习交流机会。
“纸张和雕版印刷被列入中国的“四大发明”,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开幕式现场,党晟表示,有资料记载,宋代藏书巨多,家藏万卷的藏书家全国就达二百多家。而在西方,14世纪英国诗人乔叟被称为当时欧洲著名的藏书家,他的藏书也只有50本,“没有印刷术、造纸术,哪来的文艺复兴与近现代文明呢?但是也很遗憾,由于中国在近代历史上曾经落后,基于富国强兵、振兴自己文化的诉求,有人提出全盘西化,在这种思潮之下,有人曾甚至要废除我们的汉字。但我们应该庆幸,汉字并没有被废除,因为传统是个流变的过程,没有变就没有生命力,但它有一个坚实的内核是不变的,就是我们和自己的传统间一直有一条红线在牵着。”
宗鸣安则表示,“书香门第”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在追求、都在崇敬的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家庭追求的目标就是“书香”。展览将中国书籍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用实物表现了出来,从最早的甲骨文字、青铜文字、石刻文字的记录,一直到宋、元、明、清各代的刻本,以及民国时期影印、石印技术印刷的精品等,“展览通过这些实物,将中国文化的脉络,以及留在我们心中的文化情怀尽情地展现了出来,这也是我们举办这样一场展览的目的。”
“本次展览跟以往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看到一件件古籍原物,内心感觉“诚惶诚恐”。因为当我们面对书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知识的浅薄和渺小。”崔迅表示,这个展览需要观众静静地看,因为书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生活变得简单,相信自己的梦想、坚守我们的初心。
>>互动
自己动手做一页书
和很多艺术类展览只能看不能动不同,“书香门第·中国古籍文化展”主办方鼓励观众自己动手做一页书,把书香带回家,让家也成为“书香门第”。
展览现场,除了陈列诸多珍贵的古籍善本的展区外,最热闹的当属活字雕版的展区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两首古诗、《心经》、《朱子家训》,4块雕版面前挤满了体验的观众。主办方专门准备了纸、墨等工具,观众只要支付很少的成本费用,就可以亲自动手,用活字雕版做一页书。
带着孩子专门来看展览并体验活字印刷的王女士表示,这样的互动活动太接地气了,让孩子亲手参与做一页书,她相信,孩子一定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书籍文化更有印象,“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超级接地气。”
据了解,展览将持续至10月24日。展览期间将举办若干场科普性讲座、学术研讨会以及“中国古籍传统文化”主题公共教育等,相关系列活动都将免费对公众开放。华商报记者 吴成贵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陶颖)9月25日17时40分,西安公交集团巴士运营有限公司八车队300路驾驶员刘磊将车停靠至丈八北路民新路口站上...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