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雅安 今日名山 今日荥经 今日汉源 今日石棉 今日天全 今日芦山 今日宝兴
地方网 > 四川 > 雅安市 > 今日汉源 > 正文

凝聚向善力量 弘扬时代新风

来源:雅安日报 2022-03-03 08:59   https://www.yybnet.net/

“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老张小李;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大叔阿姨;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同事邻里……”《好人就在身边》这首歌正是雅安市身边好人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精神境界,雅安市通过道德模范引领、身边好人展示等,将文明新风从“一阵风”变成“四季风”,从“今天见”变成“天天见”。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故事……

李登杰:用善良和真诚彰显人间大爱

李登杰帮助邻居万有蓉家剥玉米

人物名片:李登杰,男,生于1970年8月2日,汉族,汉源县乌斯河镇万里村2组村民。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被一群无私奉献的人感动着,他们默默无闻地做着力所能及的点滴小事,李登杰就是这样一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

在汉源县乌斯河镇,只要提起李登杰的名字,了解他的人都会对他表示赞赏,给予他最多的评价是:“他喜欢帮助人”“他是淳朴善良的好人”……

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李登杰的父母在很多年前就去世了,他一直未婚,膝下无儿无女,目前和大哥李登军住在一起。

20年前,而立之年的李登杰在康定市金汤镇承包了20亩苹果园,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深刻意识到种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于是一边管理果园,一边学习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回到家乡后,李登杰把学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毫不保留地教给乡亲,帮助他们提产增收。

而在日常生活中,李登杰更是村里有名的热心人。

邻居刘凤成和妻子万有蓉的子女不在身边,刘凤成因患有食管癌,不能下地干活,其妻也已年老,干不了多少重活。眼看到了收获的季节,别人家的庄稼都收割完了,自家还有十几亩地没有收割,这可急坏了刘凤成一家。

看到邻居需要帮助,李登杰话不多说,背上背篓就下地干活,帮助刘凤成家摘花椒、收玉米,顶着烈日穿梭于田间地头,汗流浃背,忙了好几天,硬是把庄稼收完才放心。

忙完庄稼地里的活儿,李登杰还经常帮着万有蓉割猪草、喂猪、喂鸡、剥玉米粒,忙得不亦乐乎。

不仅在外面,李登杰在家也闲不住。他除了干地里的活,还喂鸡、做饭、打扫卫生,把家整理得井井有条。

哥哥李登军开了一家酒坊,李登杰经常去帮忙,看着酿造出醇香的玉米酒,兄弟俩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志愿服务无私奉献

2005年秋天,李登杰在宝兴县硗碛藏族乡修建电站。由于电站泄洪导致水灾,急需人手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

李登杰主动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帮助当地村民挑水、抢收庄稼、打扫卫生、清理垃圾、恢复生产,和村民一起渡过难关。

2008年,李登杰在成都市隆兴食品厂上班。“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立马报名当志愿者,先后来到汶川县映秀镇和都江堰,为灾区群众背送药品、食品、饮用水等物资,帮助群众搭帐篷,做好环境消毒,协助搬运物资,转移群众,任劳任怨。

地震期间,李登杰还自掏腰包复印了200份“汶川灾区人民需要你们”的宣传单,发放给企业和路人,组织了几十名志愿者参与到抗震救灾的队伍中,为灾区群众提供服务,让更多受灾群众得到救助,看到希望。他也因此被评为“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在成都务工的李登杰立即向工地请假,只身来到芦山县,成为一名志愿者,帮助受灾群众搭帐篷、运送救灾物资。之后又来到宝兴县,为过渡安置房的群众清运垃圾。他因此被芦山县、宝兴县评为“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发生地震,李登杰当时正在成都市崇州市的一个工地打工。地震发生后,他立马加入抗震救灾队伍,成为一名志愿者,来到岷县,先是为灾区捐款300元,接着帮助搭建帐篷、环境消毒、搬运物资、打扫运送垃圾。不仅如此,本就不富裕的李登杰还为当地灾区一名高中生一次性资助了6000元。

从李登杰的感人事迹中,我们看到他满怀一腔助人为乐的热情,凭着自己的爱心、社会责任心,任劳任怨、不知疲倦、默默无闻地帮助着别人。

好人寄语:助人为乐成为了我的一种信念,我希望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普通农民的善良与担当,向社会传递助人为乐、温暖人心、无私奉献的正能量。

道德点评:李登杰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骨子里透着庄稼人的质朴和善良,他始终怀着一颗真挚善良的心,助人为乐,乐在其中,用爱心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王兴伟:最美医者心有爱乐助人

王兴伟为残疾人开展康复义诊

人物名片:王兴伟,42岁,民盟盟员,中医骨科主治医师,荥经县兴恒康康养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荥经兴恒康医院院长,民盟雅安市委医卫委副主任、雅安市残疾人基金会副理事长、民盟荥经总支委员。

他,数年如一日,热心助人,扶贫济困,成为大家齐声称赞的“王医生”。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在荥经县城核心地段,有一家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占地面积6182平方米,以从事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医养结合机构。机构负责人就是王兴伟。

从小受父母影响,王兴伟一直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我觉得能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我们在发展好企业的同时,还应该多做些有意义的事,对社会尽一份自己的责任。”这是王兴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他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多年来,从在县人民医院工作到个人开办诊所、成立医养中心,王兴伟始终坚持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理念,每年坚持积极参加民盟、县卫健局等部门组织的下乡义诊活动,为农村老人、残疾人开展免费义诊活动20多次,投入资金5万多元。

开办个体诊所以来,王兴伟长年坚持为有困难的群众减免医药费,共计减免医药费达10多万元。

如今,虽然企业运营面临困难和压力,但王兴伟始终没忘记自己的责任,始终牵挂着困难群众。

他积极与荥经县残联对接,开展多次助残扶贫活动,先后为残疾人家庭送去价值2万多元的生活物资,为残疾人开展上门义诊服务,指导残疾人开展自我康复锻炼。

他开办的医院被县残联确定为荥经县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现有10名肢体残疾儿童在此进行康复训练,极大地减轻了残疾儿童家庭的负担,提升了残疾儿童的信心。

疫情面前勇于奉献担当

2020年初,面对肆虐的疫情,王兴伟身先士卒,安排布控,检查督促,做好各个环节的防控工作。节假日,别人都在陪伴家人,他还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

“我们现在急需一些口罩、酒精,能不能帮我提供一点?”

“朋友,在忙吗?你手里有口罩、防护服吗?我们这里的医院现在很缺。”

……

在得知荥经县防疫物资紧缺且采购非常困难的情况后,王兴伟立即联系朋友、同学,反复拨打电话,求情帮助。

期间,王兴伟还自己出资购买了近2万元的防疫物资,开车前往广汉市,马不停蹄地将医疗物资运回并第一时间送往荥经县人民医院等单位。同时,他个人还积极带头向疫区捐款,并号召公司全体员工向防疫一线捐款。

疫情发生时,王兴伟投资的兴恒康医养中心项目正在建设阶段,需要大量资金,但他说,全国上下都在同心协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在不是考虑企业盈亏的时候,个人能为抗击疫情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这也是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与担当。

热心帮助服务老人群体

2020年,医养中心运营以来,只要有空,王兴伟都坚持每天到老人房间去问候一声,与老人聊聊家常,关心老人的身体状况。

同时,他也严格要求每一名员工做到“以孝心做服务”,视老人如自己父母、亲人。老人们都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只要看到他来,都会亲切地和他聊家常。

荥经县农村有很多空巢老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时刻牵动着王兴伟的心。

他先后多次带领员工到老人家里,为老人检查身体,与老人交谈聊天,了解老人的困难,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

“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理应在晚年好好享受生活。作为年轻一辈,我们要竭尽所能关心他们,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快乐、更幸福。”王兴伟坦言。

多年来,王兴伟一直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之本,尽自己所能关爱老人和困难群众。他常说:“人一定要有善心和爱心,帮助了他人,也快乐了自己。”

2022年初,王兴伟被民盟四川省委评为四川民盟社区服务先进个人。

好人寄语: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在温暖他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道德点评:他不以私利,无私奉献,尽其所能帮助别人,以自己的爱心之光,温暖着更多困难群众的心。

山钢:倾情关爱下一代奉献人生第二春

山钢给困境儿童送书包

人物名片:山钢,女,雅安市六县两区关工委中唯一一名女执行主任。

自挑起执行主任这副担子后,山钢就全身心扑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上。用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不遗余力地用自己的余热,温暖孩子们,受到孩子们的爱戴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引导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汉源县关工委成立之初,由于班子松松垮垮,被大家戏称为“维持会”。

2009年,山钢到任后,从提高班子成员思想认识入手,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体贴关心,班子风貌焕然一新。最终,熠熠闪光的“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的奖牌挂在了办公室的墙上。

山钢深知,立德树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她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立德树人工作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以“听党话,跟党走;爱国家,爱民族;敬英雄,学英雄;有理想,敢追梦”为重要内容的主题教育,是山钢抓得最紧、最实的一项活动。每年,她都要深入学校与师生交流,走进学生家庭与家长谈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级关工委的安排部署,推出一个主题。

为了让活动更贴近青少年、寓教于乐,山钢十分舍得花功夫。

在山钢的主导下,自2013年,汉源县关工委除连续多年开展老少同台共圆中国系列文艺展演活动外,还举办了艺术节,开展征文、宣讲比赛等,让青少年在唱歌舞蹈、作文、演讲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放飞心中的梦想。

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让山钢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

中国关工委、国家民委、文化和旅游部等单位连续6年把联合举办的“中华大家园”夏令营四川分营活动,四川省关工委等单位连续7年把“爱我中华,建设美好四川”万名青少年夏令营雅安分营活动交给汉源县关工委承办,参加营员达8060人,其中34名留守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参加北京主营活动,5名少数民族代表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汇演比赛并获奖。

看着山里的娃娃走出大山,在首都让梦想起航,山钢十分欣慰。

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暖

2012年,由山钢牵头,组织县关工委与县教育局共同开展摸底调查,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针对留守儿童存在亲情缺失、低质量隔代管理以及心理封闭、感情脆弱、悲观消极、缺乏自信、学习成绩不理想、行为习惯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了“心理疏导、环境开创、解危济困、对口辅导”的工作方法。

为了更好开展工作,山钢经常深入社区、学校,组织班主任与学生、社区干部与学生、社区干部与学校老师相互谈心,由学校和社会共同建立心理辅导室,落实专职老师,一对一进行辅导,鼓励留守儿童融入班级、学校和社区,还安排他们承担组织工作,参加志愿服务,在兴趣盎然的集体活动中打开心扉、体验愉悦,确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为了提高监护人的管理水平,山钢多次聘请北京、成都的专家和关工委“五老”到家长学校、社区举办讲座。同时,山钢自己也撰写讲稿,培训关工委成员。

连续三年,山钢携手爱心企业共同举办了汉源县留守儿童春节联欢晚会,参与晚会节目表演的留守儿童达1500余人次,圆了孩子们的艺术梦、爱国梦,鼓舞了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汉源县唐家镇集贤村有留守儿童49名(其中单亲留守儿童13名)、残疾儿童3名、外来流动儿童148名,山钢时刻牵挂着这200个孩子。

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不再孤单。山钢不惜跑断腿、磨破嘴,多方做工作、四处搞协调,一方面给留守儿童之家添置书桌、图书等必要设施,一方面与村两委一起动员退休老师、老干部、老党员参与管理。

集贤村儿童之家在2020年被中国关工委评为“全国优秀儿童之家”。在集贤村儿童之家的示范带动下,汉源县筹集2000万元,相继建立了41个关爱青少年活动室。

为农村青年搭建致富平台

海拔2000米的汉源县皇木镇红花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但因缺乏文化知识,单靠出卖苦力,收入微薄。

对于红花村的困境,山钢决心帮助村里的青年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改变穷困的面貌。

经多次考察,反复评估,她认为,红花村可以发展奶牛养殖。于是,她带领关工委科技人员到当地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组织青年农民到外地奶牛场考察学习,还帮助他们到外地招商引资,协调当地党委政府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并积极争取县级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

在山钢的不懈努力下,穷山村终于引进了“金凤凰”。2012年5月,汉源得成牧业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公司在红花村建立了奶牛养殖基地,按“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

基地总投资1500多万元,公司与农户签订协议,公司负责投资建场、安装现代化挤奶设备,提供医、防、配种等技术服务。汉源县关工委科技辅导团负责组织培训、学习考察,参与技术指导和管理。

由农户出资购牛,自己饲养,负责做好粪便清理等工作,从而让村民从种玉米维持生活过渡到种玉米喂牛的“种养循环”模式,促进农村青年增收致富。近年来,已有50多名在外地打工的青年返回家乡,在基地务工。

如今,奶牛养殖基地已成为当地农村青年学习科技、转变观念、脱贫致富的平台。家门口就能过上小康生活,外出务工青年回来了,留守儿童减少了,红花村又热闹了起来。

在山钢锲而不舍的努力下,通过争取省市资金项目,汉源县已建成绿色发展基地2个、市级青少年科技示范实践基地2个、农村青少年科技培训实践基地3个,为助力农村青少年科技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好人寄语:作为“五老”志愿者,我将迈着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走在关爱事业的大道上。

道德点评:对于下一代,山钢一直在默默付出。多年来,她用爱心温暖了大山里的颗颗童心。

杨成祥:无悔初心使命警徽熠熠生辉

杨成祥(右三)向彝族群众开展法治宣传

人物名片:杨成祥,男,汉族,1978年10月生,1999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中共党员,现任荥经县公安局新添派出所所长,二级警督警衔。

在群众眼中,杨成祥能“下水”、能“上山”,在群众遇到危难时,他会第一时间出现,排忧解难。

冬日下河勇救轻生女子

2016年12月8日上午10时许,荥经县严道街道新文村9组的一段河堤处,一名女子准备投河轻生。

接警后,杨成祥立即带领民辅警和救生装备前往现场。在疾驰的警车上,他一面请求消防大队增援,通知120急救,一面给大家分工。到达事发现场时,少女手持匕首站在河中央,情绪激动,身体被刺骨的河水冻得瑟瑟发抖。

此时,一名女民警赶紧跑向河边,劝说女子回到岸上。但该女子不听劝说,还扬言民警一旦靠近,她就马上割腕自尽。

杨成祥见劝解无效,迅速脱下外套,拿起救生圈蹚入水中,向轻生女子靠近。

女子觉察后,一面尖叫,一面挥舞手中的匕首,意欲阻止施救。杨成祥瞅准时机,一把拉住女子的手臂,迅速将其控制。

消防队员随后赶到,与民警一道将女子救起,送上救护车。

杨成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时他才发现,右手手腕被匕首划出了两道伤口,正渗出鲜血。

抱石投河打捞溺亡人员

2017年5月27日,荥经县新添镇上坝村10组,3名青年在河里游泳时发生意外,1人下落不明。

接警后,派出所民警和消防队员迅速到达现场搜救,由于河水较深,多次搜索未果。

杨成祥当时未当班,但接到报告后,他立即赶往事发地点,粗略询问救援情况后,迅速脱去衣服,与大家一道开展打捞工作。凭借经验,他先用竹竿试探水位,再以竹竿确定位置,然而由于水位太深,人无法下潜到底。

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杨成祥想到了办法——系上绳子,抱块石头沉入水底,拴住尸体后,再由同事拉上来。

靠这个法子,杨成祥和其他民警一起成功将溺亡人员尸体拉上岸。

只身涉险找到失踪群众

在同事与群众的眼中,杨成祥不仅能“下水”,更能“上山”。

“严道街道同心村11组一村民挖山药时,不幸坠崖,家属和民警、消防队员找寻一夜无果……”2017年10月21日早上,在家休息的杨成祥在工作微信群内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驾车赶往出事地点。

通过观察现场地形,杨成祥初步判断出失踪群众跌落的位置,并主动请缨,只身一人顺着陡峭的山崖往上爬。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攀爬,他终于在半崖上一处芦苇丛内,将已失去生命体征的失踪群众找到。

而山崖太陡,尸体难以下运。

杨成祥又与消防队员和家属联系商量,由消防队员从山崖上方放下绳子,由他来固定尸体,消防队员慢慢往下放,他负责一路排除障碍。

经过2个小时的努力,最终将失踪群众尸体送下了山。

苦口婆心解决少年入户问题

2018年12月,杨成祥与同事在荥经县宝峰彝族乡莲池村开展基层基础工作时,发现该村3组村民阿西某家里有两个孩子没有户口。民警详细为阿西某解释了户籍相关流程,并建议其主动到派出所为孩子办理户籍入户手续。

然而时间过去了很久,阿西某还是不到派出所办理户籍,杨成祥和其他民警便在出警或巡逻过程中,经常提醒阿西某,让其尽快为儿子办理户籍登记。

2021年11月中旬,阿西某终于来到派出所,民警立即为其启动了户籍办理程序,主动与荥经县公安局治安管理大队沟通,开辟绿色通道,成功于11月26日为阿西某的两个孩子办理好户籍登记手续。

好人寄语:心系群众,服务群众,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是我们一直秉承的宗旨。

道德点评:派出所的工作既平凡,也重要。立足平凡岗位,杨成祥履职尽责,无私奉献,积极为平安荥经、和谐荥经建设发光发热,树立了一面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的旗帜。

杨兴海:三代人的坚守87载的等待

人物名片:杨兴海,男,1973年11月出生,汉族,群众,汉源县宜东镇富乡村5组村民。

杨兴海一家三代信守承诺、坚守道义、慎终如始,只因和红军有过一个约定,在汉源县宜东镇一个偏远的山村,默默守护12座红军墓87年之久,深受当地群众称赞和敬佩。

红军请老乡帮忙埋葬战友

“就在这里。”在宜东镇富乡村的一处山林里,杨兴海指着面前几处不起眼的石头说,“我们当地人叫这里‘十二坟地’,少有人知道墓里埋的是谁,但我爷爷杨文福知道,这里埋的是牺牲的红军战士。”顺着杨兴海的指引,可以看到矗立在花椒林里的几块石头,上面刻有“八号”、“十号”、“十二号”的字样。

杨兴海介绍,1935年6月初的一个晚上,17岁的杨文福被一阵敲门声吵醒。开门后,几个打着绑腿的年轻人介绍自己是红军,并称之前打坭头镇(今汉源县宜东镇)牺牲了好几名战友,想麻烦找个地方帮忙埋葬战友。“爷爷是石匠,答应了下来。”杨兴海说,爷爷带着红军在当地的坟地找了一处隐蔽的位置,埋葬12名牺牲的战士。

“当时怕被敌人发现,碑上没有留名,只刻了数字。”杨兴海说,爷爷找来家里大大小小的石料,从“一号”刻到“十二号”,将这些碑立在坟头上。那个年代,少有人去上坟,虽然凭空冒出12座坟,但也没引起村民的注意。

信守承诺不计回报

1950年,汉源解放。在举镇同庆的热闹欢乐氛围中,杨文福站在村里的山头上望了很久,没有等到熟悉的红军身影归来,内心不免有些落寞。

在如火如荼的土地改革运动中,杨文福一家分到了三亩多土地。为了继续履行自己答应红军的承诺,更好守护那12座红军墓,杨文福毫不犹豫地要了其他村民都嫌弃的那块埋葬着红军战士的荒冢地。妻子感到非常惊讶,责怪他不仅没去争取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土地,反而选择了一块离家遥远、掩埋死人的荒地。

考虑到时代已然转变,杨文福便趁着分地这个时机,一五一十地向妻子吐露了15年前那个夜晚发生的事。妻子听后,潸然泪下,这才体会到了丈夫的用心良苦。杨文福还叮嘱,以后红军墓周围不要种植作物,不能打扰到埋葬在那里的红军英魂。妻子欣然同意,每年清明还会陪着丈夫到红军墓前祭扫。

默默守护不求名利

1972年,听说解放军的部队要经过宜东镇,杨文福兴奋地跑上街去,可惜还是没有找到当年的那些熟悉面孔。尽管没有等来那些红军将士,杨文福依旧经常会去红军墓前,同长眠于此的红军战士说说话、叙叙旧,每年清明还会带着家人前去扫墓。

上世纪90年代,听村里人说有外乡人在红军墓前祭扫,年过六旬的杨文福马上喊上儿子赶过去看,却没见到人。杨文福心生悲哀,隐隐感觉自己再也等不到那些熟悉的陌生人了。

1986年,守护这12座红军墓大半辈子的杨文福去世。离世前,他叮嘱家人把他安葬在距红军墓不远的地方,继续履行和红军的约定。

由于从小深受父亲的教诲和熏陶,杨兴海的父亲杨国友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了第二代红军墓的守护者。为了完成父亲生前的心愿,杨国友一边像父亲一样坚持每年扫墓、祭祀,一边不忘四处打听当年那支红军队伍的消息,但依旧没有半点音讯。

前些年,杨国友也带着遗憾去世了,像父亲一样,他也被埋葬在红军墓旁,陪着长眠于此的红军战士,继续履行着那份历久弥坚的承诺,等待着当年离开的那些红军再次踏上这片土地。

“没有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就不会有后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火种,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新中国。”杨兴海说,在家庭环境的影响带动下,他从小就敬仰革命先烈,尤其对这12位红军英烈有着深厚的感情。“爷爷和父亲为我树立起了光荣的榜样,我还是会像他们一样,经常前去看望红军英烈,向他们讲述我们今天生逢的繁华盛世、享受的幸福生活。”

“他们在异乡待了太久。”杨兴海说,虽然家人一直在细心看护,但由于历史等原因,当年的12个石碑,现在仅存3个,“希望能为他们找到亲人,或者建一座烈士陵园,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知道红军的故事,学习先辈们的革命精神。”

好人寄语:言而必有信,期而比当,天下之高行也。

道德点评:杨家三代87年的坚守等待路,诠释了诚实守信的深远意义。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杨家三代坚守了诚信的道义,受到了社会的赞扬。

郑还秀:多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父亲

郑还秀照顾瘫痪父亲

人物名片:郑还秀,女,汉族,群众,生于1967年8月,名山区茅河镇茅河村3组农民。

郑还秀经常说:“虽然我没有读过什么书,没什么文化,但是我懂得做儿女要有孝心,照顾父母是我的义务和责任……”

郑还秀多年如一日,尽心竭力照料瘫痪父亲,不辞辛劳帮助丈夫开展农业生产,她用无私的付出,为子女带好了头,在村民中赢得了良好口碑,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悉心照顾瘫痪父亲

第一次见郑还秀,就被她爽朗的笑声、活泼的语言所吸引,难以将其与一名既要忙于采茶、喂猪等家务,又要照顾瘫痪父亲的中老年妇女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2013年,郑还秀的父亲郑循良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口齿不清,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自那时起,照顾父亲的担子就压在了郑还秀的肩上。

整洁的被褥和床单,一尘不染的地板、沙发,摆放得井井有条的家什……在郑还秀家里,难以把所看到的景象与一个瘫痪病人之家联系起来。但凡做过家务活儿的人都知道,这种活计最费时、费心,这需要平时不断地抹擦、收拾,才能保持,何况家里还有一个卧床的病人,由此可见郑还秀平时所下的功夫。

为了照顾好父亲,郑还秀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饮食起居、洗澡、擦背、打香皂、刮胡子、修脚……每一项都是郑还秀亲力亲为。父亲穿多大的衣服、多少码的鞋子、洗头喜欢什么温度的水……每一个细节郑还秀都知道。

“别看父亲现在这个样子,年轻时可帅了,又开朗,我受他感染很多,觉得愁眉苦脸是一天,喜笑颜开也是一天,每天我们都要好好过。”郑还秀表示,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也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

言传身教好榜样

为了更好照顾父亲,郑还秀尽心尽力、竭尽所能。

要排遣父亲的孤独感,陪伴是少不了的。一有时间,郑还秀就坐在父亲房间陪伴他,帮父亲翻身、按摩,偶尔还推着轮椅带父亲出门和乡亲聊天,缓解父亲的情绪。

因父亲无法活动,每天晚上,郑还秀坚持给父亲按摩、泡脚;农闲时,她还用三轮车载上父亲赶场,带父亲选购喜欢吃的蔬菜、水果;田间地头也经常看到父女俩的身影。“老人家种了一辈子茶,对茶园有很深的感情,我空了就带他去看看,他很开心。”郑还秀表示,她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从未间断。

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农忙或者空闲的时候,郑还秀都要到地里务工,采茶、喂猪……每样农活、家务对她来说都不在话下。

“我真是娶到了一个好老婆,她善良、孝顺,又勤劳。既要照顾老人,还要照顾孩子,一天到晚很辛苦。”郑还秀的丈夫唐中富表示,很多时候,家人都劝郑还秀休息一下,但她不听,能做的就一定要做。

郑还秀悉心照顾父亲的点点滴滴,她的儿子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我的妈妈对外公的照顾,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等我爸妈老了,我也要像她照顾外公一样照顾他们。”儿子唐剑表示,母亲的言传身教是他受过最好的教育。

孝子有很多,但郑还秀多年如一日,用无尽的耐心和爱心,不仅照顾着老人的身体,更是照顾着老人的心灵,是个真正的孝子。更重要的是,她一直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孝心正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尊敬的。

好人寄语:父亲以前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将我养大,供我读书,他生病了,我照顾他不管一年两年还是十年二十年,都是应该的。

道德点评:郑还秀是一名普通的农民,一名平凡的女儿,但她多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父亲,没有丝毫怨言的行为,又使她那么的不平凡。“人生五伦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的美好品格。

新闻推荐

中医强基层 名医来“敲门”

医疗团队远赴汉源县皇木等相对偏远的乡镇2021年12月7日,雅安市中医医院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仪式在雅安市中医医...

汉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汉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凝聚向善力量 弘扬时代新风)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