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海阳新闻 > 正文

祭海:延续500多年的渔家节日

来源:今晨6点 2011-02-20 01:42   https://www.yybnet.net/

锣鼓齐鸣,鞭炮震天,秧歌劲舞,渔民欢腾。这是海阳人的“祭海”。这一天是当地人俗称的“海生日”,这天是农历的正月十三。

这一天,绵延230多公里海岸线的海阳,百余个村庄共同延续着500多年来的一个渔家特有民俗:向大海虔诚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人舟平安,鱼虾满仓,满载而归。

这一天,有着500多年传承历史的海阳大秧歌也会“粉墨登场”,铿锵的锣鼓响起,粗犷奔放、风趣幽默的大秧歌传达着渔民最美好的愿望,也为新春送上最真诚的祝福。

几百年来,海阳“祭海”早已不再是一种迷信的祭祀,而是成为一种承载着浓郁渔家文化的特有民俗,祭海的形式、内容也由传统的祭神,而变为欢送渔民出海、预祝渔业丰收、敬畏海洋、欢兆丰收、祈福平安的盛大节日。有人把其成为渔家的“狂欢节”,此言不虚。

2011年的海阳“祭海”,《最美烟台》摄制组一行专程前往探访,与海阳人一起追寻“祭海”。

◎祈福求安,500年传说说到今

海阳“祭海”年年都有,当地人说,老辈人一直流传,据说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在海阳当地文化部门申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份材料上,记者找到了这样一段“渊源”———“‘海生日\’祭祀风俗起源于明朝,到了清朝雍正十三年裁卫设县后,海阳的渔业生产比较发达,海上运输也比较方便。那时,渔民出海捕鱼时常遭遇船毁人亡的海难事件。一种海里有龙王的传说便开始流传,并认为每年正月十三日是海龙王的生日。因此,渔民们为了祈求海龙王保佑人船平安,满载而归,每年正月十三日这一天,在家拿着饽饽、猪头、鞭炮、纸香等祭品,到海边或龙王庙前祭祀,以求一帆风顺,年年有余。此风俗延续至今。”

海阳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仁杰近年来搜罗了不少关于“祭海”的传说,在跟老渔民的对话中,也渐渐勾勒出“祭海”最初的模样,他说,中国人对“海龙王”非常熟悉,在沿海一带的渔民心中,“龙王”的地位更是与众不同,不过,各地关于海龙王的“生日”说法不一。在海阳,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海龙王的传说也越来越多,老辈人就认为正月十三是海龙王的生日,因此,这一天就要“祭海”,希望海龙王保佑那些出海的人们平安归来,多捕鱼虾。

海阳市留格庄镇大辛家村几年前编纂的一本《大辛家村志》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海上遇鲸”的故事。上世纪50年代,大辛家人辛孟进作为船长与另外三人驾驭一条渔船在草岛嘴对南海域作业。“天空湛蓝,海平如镜,海天一色,网捕量很少。渔民都坐在船上,坐等流起。此时坐在网盘上的一名年轻艄公感叹地说,如果来个大的捕一网就好了。船上的人有说有笑,有的不语,辛孟进看了他一眼,大家便没再说什么。”渔民在海上捕捞作业,不允许随意乱说,这是古来留下的禁忌。说来也巧,话音未落,船的东南方向真的来了一条大鲸鱼,直奔小船而来,一会,鲸鱼露出水面,血盆大口、黑亮的眼、鼻孔都看得一清二楚。船上的人大惊失色,那位年轻艄公吓得急忙跪下,呼天抢地哀求“龙王爷饶命”,并连忙把兜里的“火烧”往海里扔,并许愿回家后杀口猪敬奉。不过辛孟进一直很冷静,果断指挥操作,飞快地向岸边驶去,鲸鱼也渐渐远去。这次“鲸口脱险”,更是让当地人对“祭海”充满了虔诚,遵从千百年来的渔家风俗和恪守那些习惯的渔家禁忌,成为当地人出海的必备“功课”。

王仁杰说,过去“祭海”,渔民有“抢头柱香”的传统,去龙王庙祭拜,纷纷争抢“第一柱香”,图个吉祥平安,也图出海丰收。如今的祭拜,渔民也会尽量在日出之前便进行,希望得到“海神龙王”更好的“保佑”。

◎耕海牧渔,这一天比过年还重要

2月14日,农历正月十二,为了一睹“祭海”的盛况,记者一行提前一天便赶到了海阳“踩点”。

留格庄镇大辛家村是沿海一带较大的一个渔村,据说村里的“祭海”也颇为隆重,很有典型性。15日一大早,凌晨6时,记者便抵达大辛家村。此时的村里以及不远处的海边,鞭炮已经鸣放不停。村东南的龙王庙和码头是渔民“祭海”的集中所在。太阳还沉在“海底”,前来祭拜的人们已络绎不绝。

正对大海的岸边,渔民竖起了三柱高香,徐徐燃着。龙王庙前更是香火不断,渔民早早赶来,将酒等供品摆上虔诚敬奉,点香烧纸,燃放鞭炮,跪地叩拜。68岁的村史资料员辛珪像老人说:“根据相关记载,大辛家村已经有640多年的历

史了,祭海活动也有500多年的传承,大辛家人先祖古来便有家训,‘农渔主业,耕读为本,勤俭继世,忠厚传家\’。640年来,大辛家农渔两业并举,鱼粮兼收,车船轰鸣,迈向小康。”祭海习俗由来已久,打小时候起,辛珪像就跟着大人一起出海,每年这一天都会前来祭拜。“正月十三的零点刚过,村里就会有人赶来祭拜,放起鞭炮,过去还有抢上第一柱香的说法,持续整个上午。这一天,对于打渔为家的村民来说,比过年还要重要。”

除了上“头柱香”的传统,当地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在日出之前或者太阳将出未出之时“祭海”,更为吉祥。57岁的渔民辛乐宽赶在太阳正在海平面上跃跃欲试时来到了龙王庙前,他将带来的好酒洒在龙王像前,然后虔诚跪拜。他说,其实时至今日,村里还有渔民早在天还漆黑时便赶来祭拜,零点一过,村里的许多人便睡不着了,龙王庙附近就会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管怎么,大家都是为新的一年祈福。其实,跟很多人印象中庙宇宽敞的龙王庙不同,大辛家村的龙王庙只是一尊龙王神像,简易神龛,并无门槛庭院。而记者也了解到,海阳这些渔村“祭海”时的“龙王庙”大致如此,许多地方甚至更为简易。尽管如此,却丝毫不影响龙王庙的庄严和神圣。大辛家村副书记辛兆福介绍,此前的龙王庙年久失修,如今的这个龙王庙是1998年由本村村民捐资重修而成,经常还有人维护,在“祭海”这天凌晨,村里就会安排专人守护在龙王庙前,接受渔民的陆续祭拜。

渔民每家每户赶来祭拜之外,村里还有“团拜”,由村委和一家大型冷藏厂组织的集体祭拜仪式显得更为隆重。他们将备好的猪头、整鸡、大鱼、好酒摆上供台,堆成小山的香纸点燃,数百挂鞭炮和礼炮同时响起,人们沉浸在渔家独有的一种氛围之中。而在码头前,精心打扮宰杀后的整猪,嘴衔红花,身披红绸,寓意可捕到肥猪般的鱼,制作成双鱼戏水、双龙戏珠、神虫、鱼、虾、蟹等形象的大饽饽供品则充满喜庆和庄重。挂满彩旗的船只静静停靠在码头里,渔民面朝大海和船只方向虔诚叩拜,许下自己的心愿。

◎相伴相生,大秧歌成必演的“重头戏”

同样是祭拜海神,同样是祈福求安,同样是正月十三,发生在海阳的“祭海”尽管与蓬莱、开发区一带的“渔灯节”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却也有着其独有的魅力。遍地皆是的龙王庙“祭海”以及与之相伴相生的海阳大秧歌无疑是其最大特色。

“渔灯节”是流行于蓬莱、开发区一带渔村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沙窝孙家和芦洋等6个渔村的共同节日,其中山后初家、沙窝孙家、山后李家为正月十三,山后陈家、山后顾家、芦洋为正月十四。这一天,村里的渔民都会集中到码头渔船之上祭拜,祭拜的时间一般从下午1时左右开始。

与之相应,海阳“祭海”大为不同。王仁杰介绍,海阳“祭海”的时间从正月十三的零点开始,等到太阳高挂之时,大都已经祭拜完毕,而且,“祭海”往往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渔民各自祭拜,时间上陆陆续续,相对宽松。同时,海阳“祭海”的参与群体更为广泛,东起留格庄镇方里村、西至行村镇南廒子村,百余个村庄都有“海生日”的祭祀活动。记者离开大辛家村“祭海”现场,一路走去,处处可见“祭海”的胜景,沿海一带,龙王庙遍地皆是,几乎每个渔村都有,没有龙王庙的村子,渔民则会在码头之处摆上供桌,同样虔诚祭拜。

作为一种自发的民间习俗,海阳“祭海”的传承和沿袭尽管并无谱系,但却在不经意间集中了海文化、神文化和渔家文化以及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当地的一个文化“招牌”。而几百年来,海阳人独有的令人叫绝的“海阳大秧歌”则成为“祭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海阳大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明洪熙一年(1425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这是有关海阳大秧歌最早的文字记载。“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从当地的民谣可见人们对秧歌的喜爱,而“没有秧歌不成年”更是说明了秧歌在节日期间的重要。500多年来,海阳大秧歌几乎与“祭海”同步。在渔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海生日”这天,大秧歌的“粉墨登场”顺理成章。

王仁杰介绍,过去只有富裕人家才能请来一台秧歌为“祭海”助兴,增添热闹,如今,渔民的日子好了,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秧歌队的海阳早已习惯了在“祭海”之时迎接一台台不请自来的秧歌队。震天的锣鼓点响起,粗犷奔放、感情充沛、风趣幽默的海阳大秧歌舞起来,其震撼恢宏的气势与庄重的祭海活动交相辉映,铿锵的锣鼓,敲出了渔民对平安丰收的期盼,欢快的舞步,扭出了渔民对好日子的向往,海阳大秧歌独有的轮流叩拜,送上了渔民对全新一年的祈福。

这一天,海阳大秧歌遍布每一处“祭海”的现场。而在海阳港,已经连续举办六届的海阳港民俗祭海节更是将大秧歌作为“重头节目”,多支秧歌队先后登台“汇演”,周围的渔民老百姓纷纷赶来,参加这个一年一度的“狂欢节”。

岁月变迁,数百年的耕海牧渔生活中,海阳人形成了“祭海”这样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和民俗活动。在他们看来,祭海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表达,在他们看来,祭海是为了更好地走向大海、亲近大海。本期精彩视频请登录水母网(www.shm.com.cn)“最美烟台”栏目观看。

文/YMG记者李德强摄影/YMG记者柳昊杰李德强通讯员吕连兴

新闻推荐

6岁男孩随母亲深夜走亲戚失踪, 敬请知情者提供线索

本报讯(YMG记者纪殿国云鹏今日海阳记者永鹏)6岁的孩子晚上跟着母亲走亲戚,没想到半路会走丢了!7日下午,海阳市郭城镇河南村村民于志龙致电96110时泣不...

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海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祭海:延续500多年的渔家节日)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