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在影片《天下无贼》当中,这句台词广为流传。
挺进海洋,抢占蓝色经济制高点的关键是什么?
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培育蓝色人才!
这是记者昨日从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获得的答案。烟台市将科教兴海作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战略,深入实施“三大工程”,计划用6年时间,在海洋生物等重点领域,引进和培育60名领军人才和6个创新团队;培育海洋实用人才,组建蓝色经济职教集团等。
提升海洋创新平台
继续引进知名高等院校
常言说,良禽择木而栖。有了海洋创新平台,方能引得蓝色人才来相聚。目前,烟台市拥有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9家涉海科研机构和高校,培育起包括国家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内的省级以上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海洋科技研发工程技术人员超过1000人。近年来,共承担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开发、农业部丰收计划等海洋科技开发项目150多项,获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24项。市委书记孙永春曾在讲话中强调,深入实施海洋创新平台提升工程,继续加强对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引进工作,全面增强海洋科技综合创新能力;抓好中集烟台海洋工程研究院、山东核电海阳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建设,继续加快建设或引进应用技术开发方面的创新平台;整合海洋科技资源,依托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培育海洋人才智力
组建蓝色经济职教集团
科教兴海第三个工程就是,深入实施海洋人才智力培育工程,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构筑海洋高端人才基地。
首先是引进海洋高层人才,依托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争取用6年时间,在海洋生物、新能源、海洋装备制造和海洋环保等重点领域,引进和培育60名能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6个创新团队。其次,培育海洋实用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组建蓝色经济职教集团,建设一批面向海洋产业、辐射内陆的职教园区。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国内外海洋院校和科研院所来烟设立分院分校,支持驻烟高校设立海洋
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争取建设1所高水平理工院校。
同时,烟台市还将建设引智示范基地。支持海内外优秀人才来烟创业发展。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器和中试基地建设。
转化海洋科研及成果
科研机构和企业“牵起手”
拿七国多宝鱼来杂交,繁育“混血儿”,还真是件稀罕事。昨天,记者在海阳市黄海水产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育苗室看到了这批身份特别的鱼儿。“我们已将培育的品种交给养殖户先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这种‘混血儿\’比普通多宝鱼生长速度提高21%—40%。”面对育苗池里游来游去的“科技结晶”,该水产公司董事长刘寿堂十分欣慰。
他介绍,养殖基地能发展到这一步,最重要的是摒弃了传统的养殖模式,选择了一条产研相结合的道路。当
初,为吸引科研人员到他们的养殖
厂做研究,刘寿堂曾无偿拿出
场地,还免去水电费等,提供一切便利。如
今,产研相
结合的科学养殖模式已开花结果。
从传统养殖到现代渔业,刘寿堂的成功之处在于选择了产学研合作这条路子。其实,不止是渔业,烟台市在海洋工程、海洋生物等领域也在积极加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烟台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试行)》中提出,烟台市将实施海洋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即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开展蓝色经济创新企业试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海洋创新型企业。到2015年创建20家省级和10家国家级创新型龙头企业。实施企业国际和区域合作创新试点,构建开放型海洋创新体系,打造一批蓝色经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通过技术入股进入企业,校企联合承接国家或省重大产业化项目,共建产业基地。
新闻推荐
海阳迎来“亚沙时间”, 着力打造沙滩休闲运动之城, 本版撰文/YMG记者邹春霞通讯员吕连兴摄影/郑桂江
编者按:为推动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烟台市召开的烟台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动员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组织开展了《蓝...
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海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