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YMG记者徐立业摄影/YMG记者王道昌
11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开发区,从长江路西头右拐进206国道,又走了10多分钟,在一个写有“石屋营”的牌子下面看见了早已在此等候的于卫东。他1.70米左右的个子,长得还算结实,黝黑的皮肤,不戴眼镜。脚穿一双深蓝色塑料拖鞋,前面微微往上翘着,脚面上布满尘土。
毕业于开发区高级中学的于卫东,今年高考以601分的成绩被西南大学录取。他的成绩,似乎并不算特别好。但如果知道了他是一名孤儿,跟着捡破烂的爷爷长大,相信没人不对他的成绩刮目相看。
黑黑的小屋,墙上贴满了奖状
下车后,小于带路,七拐八拐之后,到了小于的“家”门口,记者被眼前看到的情景震惊了:一堵用小树枝扎起来的篱笆墙,就是他们家的院墙了;院门是两扇破败的木头门,风吹日晒已经褪色,左边一扇还残缺了一角;院子里堆满了各种废品,有饮料品、食用油桶、易拉罐,还有捡来的馒头……闷热的天气,这些东西散发着不太好的气味;三间小北屋,竟然是木头门窗,屋里黑乎乎的,地面也是土的,坑坑洼洼,有的地方还湿漉漉的;西头的房间门虚掩着,记者从门缝里看见里面是些废品;东头的一间,是他们睡觉的屋子,这间屋子的墙上贴满了于卫东历年来获得的一张张奖状。
于卫东和他的爷爷奶奶就住在这里,看到记者,二老十分热情,招呼着于卫东给记者搬来小马扎子。即便是破败的院落,也是爷爷于善朴老汉租的。
爷爷今年77岁,年收入只有2000元
1992年于卫东出生在海阳市朱吴镇高家乡西石现村,5岁那年,父母先后因故相继去世,此后他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上二年级那年,爷爷奶奶感到力不从心,便领着于卫东投奔女儿,来到他们目前居住的地方。
爷爷于善朴今年77岁,“刚迁过来的时候,还租过别人的地种,现在年龄大了,种不动了,找活干也没人要,就捡破烂,一个塑料瓶子能卖1毛钱。”于老汉说,“我现在一年能收入2000元。”于老汉的老伴刘花今年76岁,体弱多病,但并不能得到及时医治。由于血压高,经常眩晕,刘花的脸经常无意识地被撞,她的眼眶和腮上有多处血瘀。记者观察到,面对生活的窘境,于卫东十分坦然,但当记者和于老汉谈起于卫东的父母时,依偎在爷爷身旁的于卫东深深地叹了口气。很明显,于卫东内心深处很难释怀。
学校免去学费还给补助,衣服靠大家帮助
在这么贫困的家庭,于卫东怎么能读完高中?这和他高一时的辍学有关。
于卫东的班主任王兴龙告诉记者,3年前,2008级新生入学没几天,他就发现他刚刚接手的班里少了一个学生,这名学生就是于卫东。“我一了解才知道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他当时和我说,没别的原因,就是家里实在是穷,读不下去了。”王老师说,他马上将于卫东的情况向学校反映,学校很快做出一个让于卫东继续读书的决定:免去学费,每月给他200元生活补贴。
自此,于卫东的情况悄悄地在老师中间传开。英语老师唐福珍有个儿子,身材和于卫东差不多。唐老师就经常将自己儿子的衣服拿给于卫东。
知道于卫东情况的同学不是很多,他的同学崔楷对记者说,于卫东高中期间,所有开支全部依赖学校给的200元补贴。“他很乐观,很坚强,你帮助他他
也会坦然接受,这让我们相处起来十分轻松。但是,每个帮过他的人,他都记着。”崔楷说。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却为饭钱发愁
“第二天填报志愿就截止了,那天我选好志愿后和于卫东通了个电话,他竟然还没选好志愿,他打算去网吧通宵上网,找点信息,一晚上能干什么啊,根本不可能选到合理的志愿。”崔楷说。
那天,崔楷把于卫东拽到了自己家,崔楷的父亲凭借自己多日来对高考相关信息的掌握与研究,结合于卫东的家庭情况,建议他填报免费师范生。最终,他选择了西南大学的物理学(师范)专业,这样一来,按照国家现行政策,他大学4年就可以不用缴纳学费了。记者去采访之前,于卫东已经接到了来自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收到这张录取通知书,于卫东的心情很复杂。高考成绩不理想,平时他在班里都是前10名,独独高考这次,他排全班第17名;王兴龙老师说,正常发挥,于卫东应该在630分左右。“免费师范生不能考研究生,其实,我希望将来搞研究工作,但没办法,我更需要解决我的学费。”目前,于卫东不知道大学的生活费从哪里来,吃饭还是问题。
本报热线:13386386003希望工程电话:6640060也可将钱打入账号:户
名:烟台市希望工程基金办公室开户行:中国光大银行烟台支行账号:088330000733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邹鲁YMG记者徐鲲摄影报道)昨天,在海阳市鞠家庵村附近发生一起三车追尾事故,一名被困车内的受伤司机被海阳消防大队解救脱险。...
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海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