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虎山位于海阳市城区东北部十几华里处,现已成为当地的一处名胜。凡来招虎山的游客,无不为这里的奇异美景所折服。人们惊叹它的群山耸立,古峰怪石,丛林叠嶂;人们赞美它的山水相映,鸟语花香,云霞万里。然而,那些已经消逝了的招虎山的故事,又有几人知道呢?
举义旗,徐氏兄弟深山造反
招虎山的主峰海拔550米,当地人把它称为圆光顶。在圆光顶的东侧是一条南北长约五里的大山谷———大王口。
大王口的东西两侧都是异常陡峭的坡面,南面则是一条东西横向的山梁,这道山梁恰似一道门拴锁住了谷口的要道。从其南顶向南可直下平川,虎视黄海。山谷的出口面向北部,这里山势相对平缓,谷底中的山路直通南北。整个大王口终年水流不断,土质肥沃,古树参天,撒进去个千把人,几乎看不见人影,真是个藏兵弄武的好地方。清初海阳人徐海门、徐耀门两兄弟举义旗造反之事,就发生在这里。
据史载,明末清兵入关之时,一部清兵自东海之上来犯半岛,他们一路攻城掠地,烧杀抢掠,在当地激起了强烈的民愤,加上半岛地区连年天灾,人民无以生计,又遭此涂炭,在这种情势下,栖霞豪杰于七愤而扯旗造反,震动了清廷。此时,于七的部属、海阳徐家泊人徐海门、徐耀门也在家乡起事,与清廷为敌。
据《海阳县志》载:“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村民徐耀门、徐海门响应于七起义,聚众数千,占据招虎山。”他们在山中依山势修建了横亘东西的北寨墙,此寨墙高宽各约两米,用大山石垒成,扼住了进出大寨的咽喉。接着他们就向海阳县城大嵩卫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与清兵展开了拚杀。《海阳县志》载:“义军声威,震惊官府。大嵩卫守备朱之良求救于莱阳县。莱阳把总李思舜于十一月初,带领人马驰援大嵩卫,出兵招虎山。一场激战,官兵被杀得尸横遍野,李思舜身负重伤,败退大嵩卫城。”
随后义军挟胜利之威又接连奋勇攻城,杀死守将赵作雨,“围困县城旬余。朱之良惊恐万状,派人突出重围,到即墨乞求援军。即墨参戎刘国玉得报后,驱军赴大嵩卫解围。义军战斗失利,退守招虎山。”“随后,两支官兵合围招虎山。义军众志成城,据险固守。官兵久攻不下。”从上史载可知当年战斗之烈。
第二年的正月,山东御道史李赞元奏请清廷“令山东提督祖泽溥攻打招虎山。徐耀门、徐海门、赵以鸾等首领,带领义军英勇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见《海阳县志》)
在论及于七及两徐兄弟的反清义举的失败原因时,通常认为主要有三条,一是清廷势力远远强大于义军。清顺治时正是大清帝国国力渐强之时,加之清兵扑灭起义之举非常迅速。二是义军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目标,甚至是一时的激情举义,很难得到更广大民众的支持。三是义军组织不严,整体上队伍松散,虽有奋力杀敌之勇,但无整体抗力。
悠悠岁月,沧海桑田。如今来招虎山的游客,大多从南路进山,由于大王口暂未列入开发,所以很少有人光顾此地。现在,当我们站立在当年义军修建的寨墙边,叙述这段并不遥远的历史时,怀古之情油然而生,这也令我们在为招虎山无限风光所陶醉的同时,又感到好像缺失了点什么东西。
这正是:青山幽谷秀,松涛溪水鸣。旌旗何处在?犹闻战鼓声!
战“长毛”,王承志大刀逞威
海阳盘石店镇盘石店村地处招虎山东麓,清同治年间在这里发生了一场惨烈的人间厮杀,主角便是盘石店村人王承志,因擅使一口一百二十斤钢铁大刀,人称“大刀王承志”(当地人习称,县志载为“王照志”)。
“长毛”一词,是当时清廷对捻军的叫法。这一名称由来和清人入关后,在中原强行推行“薙发易服”有关。当时中原汉人誓死不从“剃发令”,甚至喊出了“头如鸡,割复鸣;发如韭,割复生”的口号,继续蓄留长发,以命相搏,对抗朝廷,当然他们这种反抗也遭到了清王朝的血腥镇压。
1851年,清朝咸丰年间,中国的南方爆发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因太平天囯均不剃发、不结辫,披头散发,故太平军一众均被称作“长毛”、“长毛贼”等等。而此时的捻军亦是另一支反清的武装,他们和太平军一样蓄发,同样被称为“长毛”。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捻军就成了抗清的主力军,他们曾两进胶东及海阳地区。第一次在清咸丰十一年(农历辛酉年)八月(1861年9月),捻军在李成的率领下入胶东,攻陷安丘,进逼登莱,从宁海方向进击海阳一线,在海阳团练的层层截击下未作停留,后从海阳的西(行村方向)、北(发城方向)退出。清同治六年五月(农历丁卯年)(1867年6月),捻军在赖文光、任化邦的率领下再一次征战胶东,来势凶猛。
当捻军进攻海阳县城时,盘石店人王承志率本村团练参加了阻击捻军的战斗。《新编海阳县志》载:“五月二十八日,捻军进入行村寨,后直逼海阳城,围攻不下,遂分兵征战。盘石店王照志率团练抗击捻军”。战斗的地点当在大嵩卫县城北嵩山一带。具体战斗过程,据这里的人们的口口相传,当时王承志横刀立马,反复冲杀敌阵,勇不可挡,直杀得捻军血流成河。捻军犹谓“天神”,竟遣人阵前问话:“你是神还是人?赶快回话。”王承志断喝一声:“吾乃盘石店大刀王承志!”捻军这才恍悟,随后又向王承志发起更猛烈的进攻,双方直杀得天昏地暗,血没马蹄,后来终因捻军人多势众,团练败退,王承志战死沙场。至今,当地人还不无遗憾地评说此事,认为王承志不报字号就好了,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现在,海阳北部乡村的一些坡顶之上,还能依稀见到用石头堆砌而围成的土寨,当地多数人不知为何物,其实这正是当年人们为躲避“长毛”而建的堡垒,此时我们不禁联想:这些历史遗物是不是还在向人们讲述那已远去的烽火?
这正是:沙场白云黑,飒飒阵风腥。昨日刀光处,今朝芙蓉红。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凌云鹏通讯员张伟吕连兴)日前,海阳市召开散葬烈士集中迁葬管理工作会议,决定将海阳市散葬烈士墓统一搬迁到该市烈士陵园集中管理,所有迁葬...
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海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