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八月十五,天地明净,圆月高悬,亭院里桂花泌香,宾客相欢。酒至半酣,朋友们对他的祖父说:“早就听说乘如的诗文语句清新,意境高阔,不如请出来让我们见识见识,也不负这明月当空之佳境。”于是,赵作舟便从母亲的席面上走过来,应长者之试,当场吟诗,“一至七字双首连环”,思维巧妙,字句绝佳,不仅让当时在场的宾客连声叹服,赞不绝口,连从不轻易夸奖孩子的父亲也露出了笑容。朋友说:“锥子锋利了,再厚的口袋也盛不住啊;树木成材了,就应该献到世上作栋梁之材。你们二位都是这样博学达理的人,怎么还不让这样的孩子出去应试,博取功名?”当年,赵作舟就参加了县试,名列榜首,再参加乡试,得中解元。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赵作舟任东平府学正。在一次与上官的谈话中,上官发现他不仅诗文并茂,而且性情耿直,对世事颇有见解,立刻修书向朝廷力荐。康熙皇帝召其至金殿策对,赵作舟应答如流,康熙皇帝大悦,当场赐赵作舟同进士出身,并奖励了举荐他的官员。赵作舟从此踏上仕途。
勤于政事赢得卓著官声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赵作舟任户部江南司员外郎。朝廷委任其作贵州一地的科考主考官。
赵作舟杜绝私情,择优录取,还在贵州推行了一些适应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变通与变革,使贵州士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全国性的考试竞争,使贵州的科举步入了近代化的轨迹。在下科乡试时,录取人数增加一倍,且录取者个个是“籍才胜出”。这些胜出者感激赵作舟对人才的举重与爱惜,集体为赵作舟献上了“春风泽黔”的颂辞。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赵作舟任刑部广东司郎中,他上任之后,立刻调出了所有积案沉情,夜以继日,逐项梳理查明,凡有不明不公之案,立刻调出人证物证重审重判,受冤者当堂释放,并予以抚恤安慰;冤人者,则发令判刑,凡明知故犯者,加以重刑。一时间朝野声动,上门说情送礼者不计其数,赵作舟坚辞不受。由于他在任期间理案清明,昭雪冤狱,地方百姓给赵作舟送来了一块匾额,上题“龙图再世”四个大字。赵作舟不肯收礼物,但他收下了这块匾,说要挂在书房以自励。
到了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虽然弹劾赵作舟的折子四起,但由于他官声太好,还是再次升任为辰沅分巡靖道、湖广按察使司佥事。
一再升迁的赵作舟一如既往,勤于政事。办案问供,难免动用刑罚,但赵作舟明告手下属吏,不要轻易用刑,最大限度地避免屈打成招,酿就冤案。但人证物证俱在的首恶要犯,则严惩不贷。
当时,武昌巨商王天爵仗着自己与湖广总督有旧,强抢豪夺,鱼肉乡里。很多人慕赵作舟的名声,越衙前来向赵作舟告状。湖广总督听闻后,心知不妙,马上命王天爵携重金前来赵府示好。
赵作舟视钱财如粪土,厉声喝斥王天爵,说:“王是天,民大于天,国家是舟,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你一个小小的商人,居然恃强凌弱,你置民于何地?你置国家于何地!”然后,把上报冤情一一查明,把王天爵依法治罪。此一举真是大快人心,却也因此得罪了湖广总督。
不久,一项莫须有的罪名就降到了赵作舟的头上。为官数载却两袖清风的他,回到了家乡。亲朋好友前来抚慰,他开怀一笑,说:“我做官是为了民,民不怪我,我有什么可抚慰的呢?”
余生致力于教育与治学
在家里呆了一些时日后,赵作舟遂参与到地方的治学和教育事业中去,并赋诗言志:“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利禄蚀高洁,教育铸国魂。”
有人不理解他,说你倒是很有才学,但最后也不过落这么个下场,何必还要去施教于他人,让人重复你的老路呢?赵作舟坦然回答说:“真君子,有生之年必当为国为民,否则活着有什么意义呢?我虽处江湖之远,但我的心没有一刻能离开民众能离开国家。我做不了官,不是我做官失败,而是没有好好读书,并从读书中获得君子品德。所以我必须严格治学,让后人多读书多明理,做真正的好官。”
治学的闲暇,赵作舟经常到田间地头去走访,了解百姓疾苦,并尽力相助。愈深入民间,愈能体会民生的苦痛,在这个过程中,赵作舟深感一己之力的渺小和微薄,内心无限感慨,赋诗道:“凤城(京都旧称)千万户,车马若游龙,漫自矜多足,谁人怜老农!”
赵作舟蛰居乡间,终不得志,活到77岁,黯然辞世。诗人赵执信(益都人,进士)为其作墓志铭:“渊然其文,蔼矣其形。既洽于黔,亦孕于荆。将谓遇兮晚华骤零,谓不遇兮要服知名。洁彼于此,何毁何成。呜呼休哉!”对其一生遭际颇为不平。
赵作舟一生著述甚多,所撰《浮山诗文集》、《文喜堂诗文集》、《鲁湘春秋》,均经翰林院批准,在山东、湖南付梓。《山左诗抄》选其诗词22首,《海阳县志》载其文章8篇,诗歌32首。
《秋赋》图一木绘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实习生孙桂东)昨日,记者走访市区多家农贸市场和超市了解到,草莓价格从春节期间最贵的一斤20多元降至现在的7元上下,喜欢吃的市民可以大饱口福了。“这...
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海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