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用稻草搭起来的小草房子,一个约1米深的长方形小地洞,一群柳编人围坐在一起,手里拿着柳条反复穿插于麻绳之间。这是100年前,海阳市留格庄镇王家泊村柳编手艺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昨日,79岁的村民王玉春给记者讲述了海阳柳编这门老手艺辉煌的过去和衰落的现今。
曾经家家户户的营生
100年前,在留格庄镇王家泊村会做柳编的人特别多,村头有许多地窖(柳编作坊),三四个人一个小地窖,一扎面柳条、一团麻线就能编制成精致实用的簸箕、小篓子等。“那时候到井里打水都是用水桶,得使劲往井水里甩,才能打上水来,自从村里有了柳编的水斗,大家轻松了很多,水斗浸在水里能立刻侧起身,水很容易就流到了水斗里。
此外,还有柳编的箱子也比较实用,最初是家里穷的人,用柳条编成箱子盛衣服,后来被大家看到,纷纷学了起来。“村里当时还有出海打鱼的,用柳条编成的饭盒来盛饭。当时的柳编花样太多太多了。”王玉春回忆起当时五花八门的柳编制品十分亲切,“这些东西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只有簸箕有些人家里还继续用着。”
“当时在留格庄镇就我们村会编,不少人都靠这个赚钱,有的人还挑着担子去乳山市赶集。”100年前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备受村民们喜爱,王家泊人更是以此为荣。
外乡人传来的手艺
王玉春介绍说,大概100年前,村里过来一个姓盖的卖簸箕的外乡人,路过王家泊村时,被村民留了下来,因为村里人看到这些柳编制品特别实用,就想跟这位姓盖的师傅学手艺。就这样村里人开始挖地窖,学起了柳编手艺。“地窖并不大,在地下有1米多深,能坐开四五个人,再安个小窗户,在地面上支个架子就可以了。”王玉春说,以前编柳条跟现在不一样,那时候都在地下编,因为潮湿,柳条很容易弯曲,编起来就省事一些,一天编两个是不成问题的。“我自家的一个伯伯是第一批跟着学柳编手艺的,后来发展到村里四十多个人都会编,村里家家户户都用柳条编的篓子、簸箕等。那时种面柳条的人非常多,割柳条也是有季节的,必须在立秋那几天,要不条子不好去皮。”王玉春18岁就学会了柳编手艺,对柳条选材、编制都掌握得十分到位。
柳编簸箕有模有样
在王玉春的家中,记者看到了面柳条,还有王玉春的作品,“这叫‘升\’,十斤就是一升,现在已很少见了,以前农村盖房上梁的时候用它盛糖、小馒头分给大家吃。”王玉春兴致勃勃地介绍着自己的柳编制品。“这个簸箕先从哪里开始编起?”记者问道。“从‘嘴\’开始,我演示给你看看。”说着王玉春就给记者熟练地演示起来,“以前用的条子放多久也不招虫,现在可不行了,难收藏。”“以前的簸箕都是有‘嘴\’、有‘鼻子\’、有‘眼睛\’、有‘腿\’的,和人一样。”说着王玉春就指给记者看它们的具体位置。“现在我们都已经把簸箕给简化了,编起来也容易些,不用特意去做其它的工序。”
传统柳编需要创新
对于王玉春来说,从18岁就开始学习柳编,到如今已有60多年了,他对柳编有着特殊的感情,现在村里就剩三四个人在做,他就是其中的一位。“年轻的时候一天能编两个,现在就能编一个了,上次留格庄镇大集我卖了两个大簸箕,价格一个70块钱,这个价格可比别的地方都便宜。”“柳编太结实了,甚至一辈子也用不坏一个,不过现在的年轻人都把柳编制品淘汰了,柳编的手艺难道真的没有用武之地了?”王玉春看着家里堆着的簸箕无奈地说。
上了年纪的王玉春不能再从事体力劳动,吃的穿的全是儿子供给,为了补贴家用,王玉春每周都到集上卖自己编的簸箕赚点小钱。“这柳编也成老古董了,虽然结实但不跟形势了,我赶集也看到别人卖的篓子很轻,问他怎么编的,人家说是从外面进的货,材料也不是柳条了,都是经过加工厂加工的,不是自己编的。”
柳编属于传统手工行业,劳动强度大,枯燥而乏味,现在柳编人日趋老年化,会编、愿意编的村民也越来越少。就目前来说,在需求量减少的情况下,再加上传统柳编无创新,跟不上时代发展而面临淘汰。再过几十年,留格庄镇王家泊村这种最原始的柳编手艺恐怕会有失传的可能。
新闻推荐
海阳一村庄发现大量被弃死猪, 村民担心污染水源,畜牧部门进行了焚烧处理
YMG记者牟涛摄影报道“你们快来看看吧,那几头死猪都已经烂了,味道可大了,这一下雨可就坏了!”昨日一早,记者接到海阳市郭城镇上十字夼村村民打来的求助电话称,他们村东头...
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海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