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县(今海阳市)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县衙设在今凤城,因此老海阳人至今仍称凤城为“城里”。设县之时,正值清朝盛世,老城里人丁兴旺,文华荟萃,是胶东半岛黄海之滨的军事、经济、文化重镇。
在老“城里”居住的众多人口中,有两大赵姓显族,一支是以赵廷策、赵景星父子为代表的“指挥赵”(因其祖先为大嵩卫指挥使得名),另一支是以赵大年、赵嗣抃父子为代表的“嵩阳(龙泉)赵”。这两支赵姓人家在老城里读书继业,忠厚传家,可谓赫赫有名。他们的家族故事,如今已渐渐远离我们而去。笔者仅从嵩阳(龙泉)赵氏的家谱研究中采撷一两朵花絮,以飨读者。
赵大年文采武略声震城里
“赵大年,字寿椿。峄县教谕。敕赠文林郎。”从《嵩阳赵氏》家谱中这句记载可知,赵大年为清代七品文官,曾为山东峄县的教育官员(相当于县教育局长)。清乾隆《海阳县志·艺文》中载有其诗歌五首,今录两首如下:
《秋日观海》
水色浑无际,荒烟入岸多。群峰积晚翠,层石激秋波。把酒堪忘世,临风欲放歌。沧洲应未远,我意亦婆娑。
《重九后三日登青石山步仙人洞石上韵》
削立芙蓉叠抱开,傍天层阁压秋来。桃花洞冷翠还滴,碾月坡寒鸿自哀。平对千峰空眼界,俯临四野半蒿莱。穿云跌坐情无极,怅望仙踪几去回。
海阳老“城里”面海背山,风景秀丽。赵大年临景抒情,意气尽展,其绝句之功底,襟怀之坦荡,性情之豪放,令人赞叹。古音韵研究堪称国学中的“绝学”,而在第二首诗中,赵大年即展示了其在古音韵诗句方面的功夫。按古韵,诗中“来、哀、莱、回”应为韵脚,是押韵的,而其中的“回”韵,以今日来论,为非押韵。赵大年生活在清代,那时的口语发音已为今音,即已基本奠定了现今人们发音的规则了。但赵大年却仍以一首古韵诗歌来写景抒怀且对仗工整,这就不是一般文人所能做到的了。至于为何“回”押“来、哀、莱”韵,就需要行家看门道了。从诗意上看,第二首较第一首有些“抑”,但景物描写开合自如,用词古雅,心景相融。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赵大年文笔超群,功力匪浅,故当时老“城里”的文人“从其游者甚多”(《家谱》)。
赵大年不但文采出众,而且胆略过人。清乾隆《海阳县志》中就记载了发生在老“城里”的一段大事。在这场变故中,赵大年临危不乱,智退敌兵,力保凤城平安。
清初顺治十八年,胶东栖霞于七再次起义抗清,震动朝廷。海阳人徐海门、徐耀门策动响应于七,并率军围攻凤城,老“城里”周边百姓为躲兵祸纷纷涌向城里。时值冬日,一片恐慌中,百姓“人人股栗”(《县志》)。守城清军为防“贼”兵乘乱入城,严守城门令难民不得入内,由是城外一片哭喊、饥寒之状。危难中,赵大年挺身而出,首先倡导城内大户煮粥从城墙缒下,救济百众。这一义举迅速得到响应,令城里城外的人心渐渐稳定下来。
城外武装久攻不下,便使出反间计,夜里高声呼喊城里某人的姓名。清守城之将难辨敌情,便欲将所喊之人拿下问罪。一时人人自危,民心大乱。赵大年力劝守将万不可如此,“此反间也,斩之所呼益众人人危矣,既而果然。”
到了夜间,守城将士欲备大量火把点亮照耀,防“贼”兵偷袭,又是赵大年出奇谋:此举“恐无以察敌动静,而敌反足窥我虚实。不如静以待之闇(暗)以处之。”此计被采纳,果然令对方陷入被动。在保卫老城里的战斗中,赵大年连出三计立奇功,被赞为“守城十余事,皆中切要,金汤之固,赖先生力之多。”由此,年轻的赵大年在老“城里”更是名声大噪。
赵嗣抃两任知县青史留名
在嵩阳赵氏支脉中,最值得一书的是龙泉赵氏。“龙泉赵”的得名,来自于仁六(“嵩阳”赵始祖)之第十世孙赵嗣抃(bian),为赵大年之子。赵嗣抃,清康熙年间出任江西龙泉县令,因政绩突出,至今龙泉赵姓后人将赵嗣抃尊称为“龙泉老爷爷”。
清乾隆《海阳县志》中所载赵嗣抃墓志铭文,“公讳嗣抃,字又献,号铁菴。公生而颖异,弱冠入泮(入泮[ pàn],古时学生的入学大礼———编者注)即登贤书”、“赵嗣抃任江西龙泉县知县,康熙乙卯科”、“敕授文林郎”。
查清初江西《遂川县志》,有“康熙二十五年赵嗣抃任知县,康熙三十年复任知县”,意即其在遂川县两任知县,这一现象在清代县官里并不多见。
遂川县在清初时为江西吉安府龙泉县,民国时为避与江西龙泉县重名,改为遂川县。赵嗣抃任期中,为人清明廉政,爱护百姓,荒年发粮,救济民生,捐钱造桥,大力举办教育,深受百姓拥护。他革除旧弊,努力减轻农民的负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致于“士民勒石,永为后法”。
查《遂川县志·学田》辞条下,有“清康熙三十二年,知县赵嗣抃创置义、县两学田”的记载。可见赵嗣抃在龙泉县令任上深得人心。正如后人们所传,其第二任期就是在百姓强烈要求下再次任职的。
有关龙泉老爷爷的故事,《海阳县志》更有一段精彩的记录。大意是说,赵嗣抃在龙泉任上,录用过一些草根人士,以了解民情民意,铲奸除弊。此举颇得民众赞誉。但官府衙役中也有办案不力的,指民为盗,出了冤案。赵嗣抃知情后,杖责当事人,并亲自破案捕获真凶。吉安府中有些官员对此事半信半疑,准备着手调查。但所发的调查文件刚到龙泉县,忽然风雨大作,雷声骤至,巨雷响过之后,龙泉县牢中关押的盗贼已遭雷击而毙。这段离奇的轶事,为赵嗣抃的忠直形象赋予一层神秘色彩。
海阳龙泉赵氏后人中还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龙泉老爷爷最终离任回乡时,治所之地的百姓举家相送十里之远。“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分别时,众人向龙泉县爷索要离别寄语,赵嗣抃说道:“无甚多话语相送,只望各位回去之后,待奉父母如同待子即可。”
此语一出,众人一片愕然。当大家醒悟之时,纷纷泣泪拜送龙泉县爷踏上归程。嵩阳赵姓家族正是因为出了这样一位享誉一方的清官,其后人均美称为“龙泉赵”。赵嗣抃去世后,葬在老“城里”西北十里之处的石河。当时,其家族墓地规模很大,人称“赵家茔”。
上世纪70年代初,赵家茔墓地被毁,在赵嗣抃的墓中,人们没有发现任何贵重物品,只出土石刻墓志铭一块,后保存在海阳博物馆角落处,上书“皇清敕授文林郎丙午科举乃江西吉安府龙泉县知县又献赵公墓志铭”29个篆字。仅此而已。
新闻推荐
8旬退休教师捐出10个月补助金, 出租车司机知情后不收老人车费
本报讯(YMG记者刘晓阳通讯员许高政)近日,本报报道了《海阳一家庭三天内夫妻双亡》一文后,引起了众多市民的关注。连日来,不少市民来到留格庄镇大疃村任天民家,...
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海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