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YMG记者段瑛慧通讯员盖寿春姜长雨蒋文泉)8月5日,海阳市颐天园广场华灯初上,格外热闹。2016年“立健杯”广场舞大赛在这里启幕,来自东村街道辖区的13支舞蹈队翩翩起舞,给夏日纳凉的人们呈上了一场放松身心的“文化盛宴”。
在海阳,像这样的文体活动遍地开花?是什么原因让村民这么踊跃参加文化活动?
村民文化活动热情高涨
在二十里店镇的潘家村,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内,不少村民正在翻阅图书,查阅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的相关知识,小朋友在翻看自己喜欢的少儿书籍;电子阅览室还有很多年轻人在网上查阅最新的供求信息。潘家村是个典型的农产品种植村,过去农闲时节,老少爷们不是凑在家里打麻将、看电视,要不就喝喝酒。农村妇女闲来没事凑在一起拉家长里短,生活简单平静。2014年,村出资修建了文化广场,翻新了农家书屋,村妇女主任带头搞起了广场舞健身队,每天晚上在村文化广场跳健身舞。“不光女人跳,就连大老爷们也都来跳。”潘家村村民李艳华一边跳舞一边对新生活赞不绝口。
不光是广场舞,各村还结合实际,开展秧歌健身操展演、技术培训、农技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受群众欢迎。2015年,海阳市全面启动了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把建文化广场、办农家书屋、搞文艺培训列入文化惠民工程,乡村文明示范街、善行义举四德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全面展开,当年新建文化广场100多个,全市732个村村村有文化广场,丰富了农村文化活动载体,繁荣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政府引导文化活动有力
为了调动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激情,海阳市可是费了不少心思、下了不少功夫。今年以来,该市先后投入100多万元购置了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的物资设备,使300余个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硬件设施普遍得到提升,发放广场舞音响290台,锣鼓乐器150套,大秧歌服装100套,移动影院200台,有力地支持了各村文化活动开展。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业务培训上,文化馆定期举办文艺骨干培训班,累计培训文艺骨干1200多人次。一大批来自农村土生土长、爱好文艺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全市文艺活动的骨干力量。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文化下乡服务,全市常年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就有1000多人,每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000多场次,参与群众达到50000多人次,形成了“村村有活动、月月有演出、欢乐常相伴”的浓厚文化氛围。
“我们工作中主要是抓住了投入和培训这两个关键,做到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全面开花,让广大村民参与进来,营造了共同组织、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大文化格局。”该市相关负责人说。
新闻推荐
近日,海阳市民张先生在海阳小孩儿口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的芦苇丛中发现并拍到了一组鸟类照片———“鸟中熊猫”震旦鸦雀。据悉,震旦鸦雀是中国特...
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海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