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海阳过年,那精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绝对会让你感受到浓郁的年味。
这不,正月初一清早,喜庆、急促的锣鼓声便在我的家乡———海阳市朱吴镇后庄村响起。早已翘首以待的村民,纷纷推开家门,跟随来自朱吴镇朱吴村秧歌队的舞步,向文化大院聚拢,村干部也急忙赶到村头迎接。大秧歌的喜庆鼓点,拉开了新一年的拜年序幕。“在咱海阳,没有秧歌不叫年,几乎村村都会组织不同形式的文艺节目,走村串巷,恭贺新春。”村民王乔云高兴地说,新春里,用秧歌拜年是村庄的百年传统,也是村与村之间的定期交流互动,至今传承了几百年,从未间断。
海阳大秧歌以粗犷奔放、气势恢宏、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每支队伍至少需要50人左右,才能舞出气势。以往,一辈辈接力,几乎人人都能上台扭一段。但眼下,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青壮劳动力减少的情况加剧,每一位老前辈的退出都是队伍的一大损失,“人”成了制约秧歌队组建的主要因素。“如今村庄50岁以上的人口,占据总数至少85%的比例,且很多人腰、腿有点毛病,扭起来容易出问题。”村庄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王秀菊,有些无奈地说,尽管爱好扭秧歌的村民不在少数,但是身体状况让许多人不得不“退役”,秧歌队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爱好,让村民多了一份共同的乐趣,也多了一份共同的执着。考虑到现实情况,从4年前,后庄村的秧歌队开始谋求“转型”。他们放下锣鼓家什,搬出音响设备,转跳起了现代健身舞。“说是现代健身舞,其实也是在秧歌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舞步和姿态相差的不是特别大。”后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峰说。
现代健身舞,自然由“娘子军”担当队伍主力军。正月初一下午,趁着天气晴好,她们画上彩妆,穿起彩衣,打开广场音响,欢快的歌曲远远传出,村民自编自演的现代舞蹈上演,村庄文化大院再次聚满了人气。“这几套舞蹈,都是我们从网上学来的,后期经过创作演变,平时2个人能跳,20个人也能跳。”王秀菊说,这几套舞蹈,她们已经练习了几个月时间,彼此跳的非常熟练和默契,“此时演出,一是借新春这个机会,给村庄父老乡亲拜个年。二是利用孩子们都回来的间隙,拍摄一段视频传到网络上。”“尽管村庄有不少家庭安装了电脑,但是受文化水平所限,真正会玩、会打字的没有几个人,所以下载歌曲、上传视频等成了难事。”王秀菊介绍,这几年,她们集合众人智慧,创作了不少新颖的舞蹈,于是计划把“成果”上传到网络,希望可以通过平台传播开来。
根据介绍,后庄村的舞蹈队,总共有成员36人,其中固定成员则有20人左右。平日,除了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不用提前招呼,大家吃过晚饭,傍晚6点半保证准时到场,然后打开音响跳上两曲,再各自回家。“春节里,我们也不偷闲,因为正月初九就是海阳健身舞大赛举办的好日子,我们已经报名参加了,需要抓紧练习。”王秀菊说,这次比赛的健身舞种可以自选,共计挑选出20支队伍参加展演,届时将有市文化馆组织的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和点评,可以说舞台很大、档次很高,是一个互相交流经验的好机会。
一身彩衣,一盏路灯,一块平地,一套音响,当天下午的演出和练习,一直持续到晚上7点多钟才落幕。她们摇曳的身影中,舞出了和谐健康,舞出了欢歌笑语,更舞出了幸福“农村梦”。YMG记者姜乾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在近期的群众民意调查中,海阳市人民检察院的群众满意度达到98%。高满意度从何而来?近年来,院里加强派驻检察室建设,紧扣“民”字这条主线,着力在“知情”、“问需...
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海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