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秧歌》目前正在天津、江苏、山东卫视和爱奇艺网站热映,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在片尾的“秧歌指导”人员名单中,有一位叫做“于春华”。
作为海阳市舞蹈家协会主席,于春华致力于海阳大秧歌研究30多年,在《大秧歌》筹备期便担任剧中的秧歌指导,在整部剧中,共负责了正月十三斗秧歌、海猫沉海、吴赵两家花轿迎亲相遇演秧歌、为日寇扭秧歌、迎接我方军队进城、送战士们去东北6场秧歌戏的创作与排练。
YMG记者刘晋通讯员阎婷张丽艳摄影报道
秧歌表演场场有亮点
海阳大秧歌演起来不容易,无缝融入剧情更不容易。在排练大秧歌戏时,于春华秉着“避免重复,每场有每场特点”的原则,争取将海阳大秧歌的精髓与亮点展现给全国观众。
在那场秧歌排练中,于春华用了海阳大秧歌中常用的“慢走阵”。“慢走阵”是秧歌队在串街时常用的阵势,先向周边观看的群众展示秧歌队伍的阵容阵貌,然后再开演。“吴赵两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斗秧歌,阵势上用大气磅礴的‘小龙摆尾\’再合适不过,这样大秧歌的气势瞬间就散发出来。”阵势选择上,于春华有自己的考量。
手把手教授秧歌,现场“传艺”
在拍摄扭海阳大秧歌的镜头时,剧组曾考虑用当地民间艺人表演,但由于多数秧歌演员不是专职演员,时间上较难组织,为了保证拍摄进度,剧组从北京带来了40多位群演,由他们来扭秧歌,并负责秧歌中的武术部分。由于上世纪30年代女子不能扭秧歌,这40多位群演清一水的小伙子,在完成耍扇等女子擅长的部分时,于春华可没少下功夫。有时一下午时间就需要让群演学会各自动作,于春华只能手把手一个一个教,等到正式拍摄时,扭秧歌的小伙子们已经完全看不出是新手了,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有时,为了演出海阳大秧歌一些几近失传的精髓内容,于春华还特意带着这些群演们拜访老艺人,现场学习。
在一场含有霸王鞭的秧歌戏,锣鼓点跟常见的大秧歌完全不同,拍摄现场没有人会打鼓,于春华就自己上场,手腕还因不停打鼓而受伤。
贴合历史,将秧歌表演进行创新
电视剧中有一段海猫舞红绸扭秧歌迎我方部队进城的戏,剧组请教于春华,在海阳历史上是否曾出现类似的内容。在于春华掌握的海阳大秧歌资料中,上世纪40年代初海阳实现了解放,驻海阳的八路军文工团曾将陕甘宁地区的绸子舞带到海阳,所以用红绸扭秧歌虽不常用,但并不算突兀。
这场戏中,为了让红绸舞起来更好看,于春华将海阳大秧歌耍扇的动作“牡丹开花”融入到红绸之中,让绸子舞蹈既保留传统又具有新意。
在电视剧中的海阳大秧歌表演中,细节之处常会发现创新之举。剧中有村民迫不得已,要为日本侵略者表演秧歌的剧情。在这段秧歌表演中,于春华不再满足于扭秧歌,尝试使用秧歌剧来表达村民的愤慨,并选择了经典的《水斗》选段。《水斗》表演内容为年轻的渔民用鱼叉叉死兴风作浪老鳖的故事,“东洋爬上一只鳖,老鳖代表日本侵略者,渔民代表着中国人民,以此表演来骂鬼子,不管现在如何嚣张,早晚会被中国人赶出去”。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
新闻推荐
晨报讯12月22日上午大课间,海阳市朱吴镇第二小学组织学校全体教师进行了本学期第三次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培训由本校信息技术专任教师事先备课,做好PPT课件,把教...
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海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