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驻村工作队为主体、医务人员参与的“3+1”驻村强基新模式,将784名城市医生纳入驻村队伍,分配到莱阳大小784个村庄,实行“一村一医”。
408名乡村医生和18个镇街的卫生院分别由莱阳市统一配备免费电动车和救护车。
“过去由于交通工具受限,有时候出诊服务不够及时。现在有了专门配备的电动车,我们工作更有劲儿了。”5月10日,在莱阳市举行的“我爱我村”送医下乡活动救护车、电动车发放仪式上,刘家荣抚摸着崭新的电动车激动地说。刘家荣是莱阳市姜疃镇石水头村的一名乡村医生,以前他是村庄看“小病”的“一把手”,对诊治、下药没啥底气,但从3月份开始,莱阳市委、市政府一纸文件下来,他退居“二线”,变成了一名有靠山的“秘书”,专职协助县城医院来的城里医生适应新环境,义务帮助村民问诊求药,他在学到许多先进医疗技术和经验的同时,也被村民称为“中间人”。“这样才能让他们工作起来更有底气,也更显价值。”莱阳市卫生局局长王克勇介绍,这种身份的转变是今年3月莱阳启动“我爱我村”送医下乡活动的具体要求。活动中,该市对城乡医疗资源重新洗牌,建立以驻村工作队为主体、医务人员参与的“3+1”驻村强基新模式,将784名城市医生纳入驻村队伍,分配到莱阳大小784个村庄,实行“一村一医”,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
每个村庄都配备城里医生
昨天,408名像刘家荣一样的乡村医生和18个镇街的卫生院分别领到了由莱阳市统一配备的免费电动车和救护车。“每一辆救护车都是一条流动生命线,我们作为接收单位,能够认识到,这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和鼓励。”莱阳市冯格庄中心卫生院院长杨文才说,冯格庄镇辖33个行政村,3.2万村民,医疗救治压力特别大,他们早就盼着市里多支持一下。现在来看,不仅增加医生力量又增加了车辆设备,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杨文才口中的医生力量,是指送医下乡活动中的驻村医生。自3月份开始,莱阳市784个村庄陆续迎来了本村的“私人医生”。他们有的来自莱阳中心医院、有的来自莱阳市中医医院或第一人民医院等,村民亲切地喊其为“大医生”。“每次跟同事下去,村里大喇叭一喊,很快摊位就挤满了人。”莱阳市中医院内科大夫姜建华介绍,他的驻村地点为河洛镇马崖口村,3月份和4月份他分别两次进村为村民进行医疗服务,每次都是携带一大包医疗设备、常用药品和健康联系卡,给村民诊治,并提供健康知识普及。
城里医生驻村,俨然成了本村的一名村民,他们不仅公开电话号码,而且还要到村民家中走访。而各村的乡村医生则起到了“中间人”的作用。“我们这些乡村医生大多是本村人,对村民的医疗情况比较了解,可以帮助城市医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刘家荣说。
优质医疗资源向乡村倾斜
“送医下乡”活动并非单纯卫生部门的职责,这是该市今年集中有限财力办大事、解决民生难题的重点部署。该市按照“一村一医”的要求,一共从县级医疗部门,选调出784名医务人员服务村民,他们大部分来自莱阳市区的6所大医院。“莱阳市医疗资源丰富,拥有4家省、地级医疗卫生机构和6个市直医疗卫生单位。”王克勇说,在乡村医疗资源方面,莱阳市有18个镇街卫生院、408个规范化卫生室,这一数量在全省县级市中也位居前列。“但受各方面因素所限,莱阳市的基层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部分投入不足、设施不全、水平不高,加之村民经济条件、交通环境等因素影响,部分村庄存在看病难等客观现实。”王克勇说,在莱阳市城区医疗资源丰富的基础上,“送医下乡”活动其实是要达到解决城乡医疗资源不平衡现状,推动城市优势医疗资源向乡村倾斜,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
城市医生驻村,高兴的不仅是村民、镇街卫生院和乡村医生,也有医生本身。“以前,在城里给病人坐诊看病,天天面对那么多人流,其实很多程度是在跟‘病\’打交道,而现在驻村,一边看病一边走访,实际是在跟‘人\’打交道。”姜建华说,这种方式,一方面让他更了解病因,方便对症下药,另一方面也让理论知识更加有据可依,提高了自身业务水平。YMG记者姜乾通讯员李庆盛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徐睿通讯员王栎焜)近日,莱阳市工商局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流通领域儿童服装质量专项整治行动,为儿童消费营造安全放心环境。莱阳市工商局开展...
莱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