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闹闹烙巧饼
龙口过“七七巧娘节”,最热闹的是烙巧饼,当地方言叫“炼”巧饼。
巧饼,又叫巧饽饽、巧果。麦收过后,差不多家家都会在农历七月六日烙巧饼,七日包包子。做巧饼是要选上好的头拨细面,这样烙出来的巧饼才好看,才香喷喷,才能显示出主妇们的巧来。
做巧饼用的是硬木雕花的模子,大的刻金鱼、荷叶、寿桃等图案,小的多刻猴、蝉、海棠果什么的,精巧有趣。做巧饼有技巧。把面团放在模子里,边沿按实,中间的面要满,把模子前端向着面板一磕,“砰”一声,一个丰满的巧饼就“跳”出来了,中间鼓鼓的,花纹十分清晰,上锅烙熟后,一副富态相。
每次烙巧饼时,家里可热闹了。进间里搪上大面板,大姐大嫂弯着腰撅着腚用力地揉面,二姐二嫂“砰、砰”地磕,小妹小弟则忙不迭地往箅子上摆,侄儿侄女在人空里乱搅和,捏面团玩;妈妈趴在热锅上不停地翻巧饼,我就随时听令,隔三岔五地向锅底填把麦管草。烙好的小巧饼倒在笸箩里,大的盛在簸箕里,散发着诱人的麦香。哥哥们锄地回来了,妈妈连忙给每人嘴里塞上一个,三口两口就下肚了。农家小屋那个忙乎劲儿,那温馨幸福的气氛,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记忆里。
串巧饼也要巧,竖穿两个再横穿一个,末端系上一束黄澄澄的抓果,煞是好看。巧饼串整天诱惑着孩子们的馋虫,少不了男孩子偷吃女孩子的,馋的偷吃老实的,孩子们那个争吵劲,害父母成天断“官司”。家乡风俗,头一年的新媳妇,逢节必向婆家送节令。七月七自然送巧饼,还要给婆婆和小姑子送鞋,主要用意是秀巧。新媳妇的娘家要争这个脸面,生怕自家姑娘让妯娌们比下去。
七月七的中午,家家户户都要想办法包顿排骨芸豆包。一掀锅,那白白胖胖的麦穗大包子散发着诱人的肉香,一咬拉拉汤,好吃极了。
供养“姐姐”和“圣人”
据莱州程郭镇八十多岁的卓大姐讲,她小时候,每到农历七月六日下午,家有女孩的要供养“姐姐”,有男孩的要供养“圣人”,男女孩都有的,则都供养。“姐姐”和“圣人”各是一张四开大小的手绘墨彩画,慈眉善目的。把画挂在东间对门的墙上,下设供桌。桌两边各插一根缀满酸枣的酸枣枝,枝上罩上“节节草”,桌面上供上巧饽饽、面鱼、甜瓜丝(将甜瓜中部鼓起的地方割成锯齿牙,一掰两开,锯齿牙向上)、花红果、李子等,傍晚时分,点烛上香烧纸,有的人家还让儿女磕头跪拜,意在让儿女出息得像“姐姐”“圣人”一样。
夹指甲·观星象·葡萄架下听悄语
农历七月六日晚上,姑娘们采些夹桃花和扁豆叶,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接下来,就是女孩子们的专属仪式了。
先“夹指甲”。将夹桃花加点白矾,放蒜碓臼里捣成花泥,把花泥敷在指甲盖上,用扁豆叶把指甲包起来,用花线系紧。经过一夜,第二天早上,指甲就染红了。十指尖尖,桃红点点,平添了几分妩媚。
包上指甲的姑娘擎着手,跟着大人指认天上的星星,煞是可爱。
夏天的夜,浅蓝色的天幕上缀满了星星,一条浩瀚的银河横贯东西,孩子们唱道:“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钉银钉。一颗星,两颗星,数来数去数不清。”
人们躺在草帘子上,指认着牛郎星、织女星、北斗星……牛郎星是中间一颗大星,两边各有一颗小星,三颗星在一条水平线上。据说,中间的大星是牛郎,小星是牛郎的一儿一女,牛郎挑着两个孩子正奔鹊桥去与织女相会。在银河的对岸有织女星。织女星又称梭子星,由四颗小星构成菱形,像织布的梭子,织女不是日夜织布嘛。据说,到午夜,牛郎星和织女星会在鹊桥上相会。
浩瀚的银河给人们无限的神秘感,再加上动听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更使得年轻男女浮想联翩。
时不时的,有颗流星划破夜空,给人以意外的惊喜。这时,老人会对孩子们说,见有流星,赶快解开衣扣再系上衣扣,把流星系住,第二天准会拣点东西。这个有趣的说法,谁也没有验证过,只当笑谈。
大约晚上十点以后,姑娘们便四散开,找个葡萄架,静静地守在架下,倾听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悄悄话。
至于到底听见了没有、听到了什么,大家像有什么默契,守口如瓶,谁也不告诉谁。那是女孩儿家的小秘密,要藏在心里独自咂摸的。
吕富苓
新闻推荐
“镇馆之宝”如何来到烟台?, 爱国藏家重金购回玉瓶宝刀鼻烟壶见证“铁血丹心”
YMG记者杨健通讯员周霞摄影报道由烟台晚报与烟台市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烟台市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和藏家进馆一睹“国宝”真容。在...
莱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