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时节,应友人之邀,第一次踏上了莱州市虎头崖这片神奇的土地。
驱车出城,沿着掖虎路西行十多公里,视野豁然开朗,满目的绿色温润,思绪也随着大自然的辽阔而灵动起来。
莱州西南部的丘陵山系,东西走向,像一条连绵起伏的游龙。渤海有容,龙归大海,虎头崖既是山之余脉,又是海之突岩,因其形如卧虎昂首而得名。正是这尊虎头石崖,在逶迤远行的黄金海岸线上见证了千百年来的山海交响,岁月更迭。
大唐盛世,戍边固国,一座占地五十余亩,四门巍峨的城堡曾在岭上矗立。如今,只有高高的废丘遗址诉说着往日的峥嵘。这里曾出土过一尊锈迹斑斑的铁炮,它雄踞海岸的怒吼只能在人们的想象中浮现。遗址南侧的山坡,当地人叫它“得胜坡”,传说明朝大将施大耐曾在此驻防。海边的巨岩上,古人的书刻历历在目。上书“双凤台”,下书“山海奇观”,传说是清末主管北洋水师的李鸿章,在巡视虎头崖沿海防务时即兴留下的墨迹。
清末同治年间(1862年)虎头崖开埠,此后商埠繁华,商贾如织,习俗流迁,一座中国北方不多见的妈祖庙就建在村中,可惜解放后被拆除。如今尚余一座1946年修建的灯塔,仍完好无损,指点着归帆。
临近虎头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石牌坊,“虎头崖”三个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远处的住宅楼鳞次栉比与石牌坊的壮观相得益彰,彰显着山海生态与现代气息的美丽。走近观看,岭下的民宅红瓦白墙,树影婆娑,村中三三两两的老人聚在一起谈着家常,也有摆下棋局的,重复着永远的楚汉之争。村里的中老年妇女似乎难有闲暇,树荫下,成帮结队地补结渔网,或怀抱孩子,交流育儿心得。
站在崖上,放眼望去,远处的大海苍茫浩淼,渔民在耕海牧渔。近处是海水养殖区,田字格形整齐排列,仿佛是江南的水田。由于滩涂上的贝类丰富,大对虾、文蛤、梭子蟹和竹蛏是这里的特产。恰逢落潮,赶小海的人们提筐携篓,拾贝海边。漫步海滩,脚下的鹅卵石以黑色为主调,间杂浅灰色花纹,似妙手丹青,浑然天成。成群的海鸥在海边盘旋,与人们分享大自然的恩赐。
听村里的老人讲,解放前,这里只是一个贫瘠偏僻的小渔村。那时,来此居住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有六省十八县、四十多个姓氏。有的是为经商,有的却是逃难来的。这里虽然物产丰富,却也恶浪成灾,三五年一次小灾,20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大潮灾。风暴潮来时,转眼间盐垛被卷走,小船被砸碎,大船被打翻,房倒、人亡、庄稼淹……
如今,分割陆地和海洋的,是一道东北起于虎头崖、西南止于土山镇海仓的“海上长城”———防潮坝,全长40公里,莱州老百姓叫它“海潮坝”。海潮坝于1975年5月动工,1979年春天全线竣工,先后分两期工程。当时的掖县县委、县政府发动全县24个乡镇,前后动用10万人工修建而成。梯形坝体蜿蜒挺拔,自东向西设有九座排洪防潮大闸,坝顶上两辆汽车并行也绰绰有余。大坝建成后,不仅保住了沿海5万亩农田,又围出了10万亩养殖区,沿海居民从此安居乐业。
山系迤逦,长坝绵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莱州湾畔,虎头崖的明天更加令人期待。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李鑫通讯员刘爱莉初丰海摄影报道)据预报,近期寒潮将再次光顾烟台,为了让景观树安全越冬,林业部门做了充分的准备。昨日,记者在烟台莱州市虎头崖...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