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随同莱州文物局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同前往单山村,发现在三山岛村委一处待改造的破旧仓库里,堆满了一些灰旧的渔网和一盘盘的粗麻绳。与现在渔网不同的是,这些渔网全部是棉线制作的。因年限久远的缘故,渔网已显得有些破烂,用手猛力一扯即可扯断。“这是古式的、老传统的老渔网,现在别说莱州,恐怕全国也已很难见到。”今年81岁的单山村老渔民盛召庆向记者介绍,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用尼龙绳等“聚乙烯”制作渔网后,这些棉线渔网就开始退出了历史舞台。
与渔网混在一起的还有一盘一盘的大粗麻绳。盛召庆说,在过去,这些麻绳当地人叫“大绳”或“梗绳”,一个千米网至少得配一千五百米长的梗绳,绳子上都设有腰盘,“是盘在腰上,呼着号子,用人工向外拉渔网用的。”村支部委员王瑞令向记者讲述,在“聚乙烯”渔网出现之前,渔民们都使用这种用棉线制作的渔网。“那时,我们海边的渔民家家织网,织出网后,收到渔业社,渔业社有专人把这些网放在猪血缸里浸,浸完后,再放蒸笼里蒸,最后,取出晾干,将块块小网编织成高约一丈五六,长约一千多米的大网。”“可以这样说,在没出现‘聚乙烯\’渔网以前,这种渔网的沿用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对于研究我国古时的耕海牧渔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莱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张玉光告诉记者。随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带走了老渔网和梗绳的部分样品放博物馆收藏。
新闻推荐
□文溪撰文/供片盖平山,位于莱州市柞村镇东朱宋村东北方。山上怪石横陈,荆棘丛生;谷底溪水常流,清洌甘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莱州市博物馆会同相关部门的专家,在村民引...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