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YMG记者刘晓阳通讯员陶咏梅)本是参加组织的免费旅游,可是经陪同“老师”的讲解,莱州市民李先生被忽悠买回了2000多元的保健品,吃了之后没啥效果,感觉受骗。近日,李先生与经营者协商退货不成向消协投诉。
免费2日游,买回2000多元保健品
9月,消费者李先生受某保健品经营者王某邀请,到威海免费2日游。在旅游期间,王某向李先生介绍了其经销的某品牌保健品的功效,考虑到王某免费提供了旅游服务,李先生便抹不开面子,购买了总价2750元的保健品。但回家后试着用了几天,保健品的功效没有宣传的那么有效,感觉受骗,与王某协商退货却遭到拒绝,李先生便向莱州消协投诉。
接到投诉后,消协工作人员对事情的经过进行了调查了解,并向王某宣传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最终王某表示愿意接受退货。第二天,王某扣除已拆开使用的保健品的价款后,退还了货款。
“旅游+消费”模式,打亲情牌诱买
现在老年人普遍重视养生保健,一些不法商家通过开办健康讲座、免费义诊等引诱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推销员往往采取一对一的形式,上门对老人嘘寒问暖,不时送点水果零食等,取得老人信任。”昨日,工商执法人员介绍,推销员在和老人混熟后,就大肆推销其保健品。这时,老人早已把推销员认定为“自己人”,从而被诱骗购买大量价格昂贵的保健品。同时,一些保健品公司抓住一些老人无人陪护,独居寂寞等特点,组织老人活动,趁机推销产品。
执法人员介绍,目前,保健品销售行业中常见“旅游+消费”模式。消费者由于接受了经销商的免费旅游服务,在畅快游玩的同时难免觉得欠下人情,也往往失去了日常消费中审慎的消费态度。而保健品经销商利用消费者这种“拿人手软,吃人嘴短”的心理,借机夸大宣传自己保健品的功效,由于其他消费者也会购买,消费者在从众心理之下,难免全盘相信经销商的宣传功效而当即下单购买。
社会性互酬心理使老人容易被骗
消协抽样调查显示,受访者中用过营养保健产品的超过三分之二,愿意参加养生保健知识讲座的近60%。而参加过商业机构组织的养生保健知识讲座或产品体验的受访者有29.2%。在参加过这些讲座的老年人当中,只有35.7%的老年人没有购买产品,另外64.3%的老年人购买了产品。在购买产品的老年人当中,有一半是当场购买或者经推销员多次推荐后购买,另外一半人是与亲朋好友沟通后购买的。“接受了人家好处,觉得不好意思,就通过买药的方式作为某种形式的酬谢。”昨日,市消协相关负责人分析说,老人容易被骗,有一种社会性互酬的心理在作祟,可以简单理解为“投桃报李”。老年人在情境中往往具有被动性,“看到很多人买了,宣传多了,也会跟着买。老年人也往往不容易主动脱离情境。”“伤财事小,伤身事大”,工商执法人员提醒老年消费者,保健用品不可随意购买,包治百病更是无稽之谈,消费者要警惕不良商家设下的种种陷阱。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李鑫通讯员文平政黎摄影报道)莱州市程郭镇高郭庄村有棵剪成了伞状的45年的老冬青,成为当地一景。这棵冬青树是高郭庄村74岁村民林树元家精心培...
莱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