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环境质量,推广全市治污减排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通过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进一批环境问题的解决,推动治污减排工作深入开展。近日,市人大、市政府组织“2013烟台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赴烟台市各县市区进行调研和采访。今年环保世纪行的主题是“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强化对机动车尾气、各类扬尘、工业排放的监督,促进一批大气污染问题的解决。自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记者从一线发回的报道。
本报讯(YMG记者史崇胤通讯员昆明摄影报道)很多人对石材加工业比较陌生,可是莱州、招远的诸多从业人却再熟悉不过。谈起加工石材,很多老工人的印象是车间到处是粉尘、污水四处排、遇到大风天厂区周边扬尘一片……现如今,莱州招远的众多石材厂已经颠覆传统产业模式,切割石材实现无粉尘产生、污水零排放并且可以循环利用,不仅保护了环境,还给企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
石材加工用上高科技武器
11月12日上午,2013年“烟台环保世纪行”采访团首站来到莱州市柞村镇。作为烟台市最大的石材加工聚集地,整个镇有700多家石材加工厂。第一站记者来到了莱州格瑞特石业有限公司,进入厂区,看到的是摆放整齐的各类石材,在一条排水沟南侧摆放了3台切割机,3名操作工人都没有戴口罩,切割锯在冷却水的冲洗下不断切割着石材,车间里没有飞扬的粉尘。
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克荣告诉记者,目前该厂的石材加工都使用冷却液进行,而这些冷却液也被收集进入排水沟回收。“水加入冷却液主要为防止粉尘,可这些冷却液的价格却不菲。”李克荣说。
沿着收集废水的沟渠,走到厂区外围,废水从这里流向了污水处理池。李克荣告诉记者,这些废水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宝贝”,一点都不敢浪费。“这个池子我们投资300万,深8米,经过六级沉淀后,粉尘和水进行分离。因为水里的冷却液十分昂贵,我们将其分离后还可以循环利用,从而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记者了解到,像格瑞特这样具备年加工板材150万平方米的厂子而言,一天用水量就达到1200立方米,耗水量之大可想而知。而目前,循环利用废水后,由于自然挥发,每个月只需要补充2立方米自来水就可以满足生产需要。
废水循环利用节省的是“真金白银”,而工作环境好了,工人心情舒畅,工作效率也高了。尝到甜头的老板正在琢磨如何从环保着手继续挖掘潜力。
全市石材加工行业整合升级
在莱州,像格瑞特这样重视环保的企业不在少数,在柞村镇云峰工业园内,还有着诸多国际巨头背景的大企业在这里落户。而由香港商人投资的环球石材可以说是石材行业的领头羊。
这家具有港资背景的石材加工厂,是目前北方最大的石材生产基地,他们在环保上的投资毫不吝啬。记者看到,宽敞明亮的厂房内见不到一点粉尘,意大利、美国、土耳其进口的加工设备让环境污染降到了最低。如果说格瑞特在环保上的投资让你大吃一惊的话,这家企业对于环保的重视会让你大开眼界。
该厂投资1000万元采购国内最先进的泥水分离设备,在格瑞特,石材需要进行漫长的沉淀分离,而在这里,仅仅几分钟就能完成。
大企业舍得在环保上“砸”钱,缺少资金的小企业加工情况如何呢?记者来到招远张星镇一家石材公司看到,进出厂区,车辆必须用水冲洗,厂区外围制作了不低于2米的围挡,厂区内地面进行硬化,有效降低了粉尘污染。具有一定规模的小企业在张星镇有300多家,该镇党委副书记宁宝坤说:“镇上下大力气整治石材行业污染,对21家企业进行行政处罚,22家已停业整顿。对于不达标的小作坊,利用升级改造的机会进行兼并重组和淘汰,压缩石材加工企业的数量。”
一家小企业负责人坦言:“今年虽然我们的订单不少,但不敢轻易扩大规模,因为环保设备跟不上,肯定是要出问题的。罚款不说,将来可能连饭碗都保不住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李鑫通讯员潘书民王杨任炳全)胶东最大的抗日武装起义、山东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发源地、山东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中国人民银行的创始源...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