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曰:“闹正月,耍二月,拖拖拉拉到三月。”说的是过去人们过年的时间比较长,从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开始,经过元旦、元宵节、二月二,一直延续到清明节。其中元宵节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节的延续,所以人们更为重视。
按照传统习俗,闹花灯是元宵节的独特风景,所以元宵节又叫灯节、灯夕、灯期、灯谜节。《掖县志·风俗》(掖县即今莱州市)曾有元宵节“张灯火陈杂戏喧阗三日夜”的记载。这段描述虽然简短,但却突显了“张灯火”,“陈杂戏”喧闹三天三夜的热闹情景,当时县城和农村都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里,举办挂灯、观灯、赛花灯、猜灯谜、耍灯景(也叫扮灯官、扮光景,即扭秧歌)等活动。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的门口或照壁上挂上纸糊的灯笼,内燃蜡烛或油灯;商店、铺号也在门前挂上纱灯;寺庙庵观门前和院内也挂上大红宫灯。我的家乡城北连郭庄村,中心大街东头和西头各有一个三官庙,庙堂内各塑有天、地、水“三官”及其他诸神的神像。因为有这两座三官庙,为了庆祝天官诞辰,从明朝末年就兴起了元宵灯会,每届灯会都举办三天。事前,特邀外地工匠来村扎制花灯多日。除家家挂灯外,还在三条大街挂上上千盏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纸扎的花灯。红色的鲤鱼灯,黄色的南瓜灯,绿色的西瓜灯,紫色的茄子灯,黑色的乌鸦灯……光彩夺目,争奇斗艳,煞是好看。还在街内小广场上举办过全县独有的“鳌山灯”,即搭一个高台,台上扎起“高山”,装饰上各种有活动机关(如杠杆、滑轮、齿轮等)的木偶、动物等,在灯光下和音乐中表演给群众看。不仅本村的人倾家出门观灯,四邻八村的也三五成群地涌入到观灯的人海中来。当时曾有一首顺口溜:“元宵节看灯哪里去?连郭庄灯会有名气。满街的花灯没看够,‘鳌山灯\’开锣又叫你”。灯节晚上,大街小巷灯火通明,月光、灯光、烟花,铺金洒银,遍地织锦;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震天动地,响彻夜空。人们陶醉了,村庄沸腾了。姑娘们也可以借此机会,与心上人谈情说爱,尽情欢乐,通宵达旦,那元宵节过得可真热闹。这就是被现代人称之为的“中国的狂欢节”和“中国的情人节”的缩影。
在民间,老百姓挂灯和观灯,除了祭神敬祖,祈求平安外,还有期盼好年景的意思。因为“灯”与“登”谐音,寓意五谷丰登,借以表达农家希望风调雨顺、年年有个好收成的愿望。有的村庄,还有送灯的习俗,即用白菜根、萝卜、胡萝卜等切成一个“灯碗”,插上一个棉花灯芯,倒上点豆油点燃,把这些菜灯(谐音财灯)送到窗台上、神龛上、井台上、牲畜圈、厕所里,有的地方还送到祖坟上去。民谣曰:“白菜灯,白生生;萝卜灯,青凌凌。点上灯,亮晶晶,照得蚰蜒不见影,照得蝎子永无踪,照得耗子不打洞。你不信,他说灵,家家户户都送灯”,就是说的这种情景。
如今社会发展,元宵节的花灯和灯会也进入到了现代化时代,融入了新的理念和高科技技术,灯会或灯展的规模更大了。莱州市近三年来曾在莱州广场、南阳河公园举办过大型新春灯会。几十个大型灯组,展现了莱州之史、莱州之山、莱州之海、莱州之人、莱州之城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幸福莱州的精神风貌。这花灯似海、人流如潮、欢声笑语的场面,给新春佳节增添了无限的欢乐和喜庆。
新闻推荐
穿上塑身内衣就能自动减肥?, 花了3200元,体重没减掉一斤获全额退款
本报讯(YMG记者刘晓阳通讯员张京亮)“穿内衣能减肥,不需要配合节食和运动,一个月就能见效。”相信这样的宣传,家住莱州市教育路小区的张女士,花了3200元购买...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