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毛笔的制作现场。(资料图)作为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莱州毛笔,曾一度风光无限:1978年国家领导人访日时曾选用莱州毛笔作为国礼;1982年在全国毛笔第二次质量评比中莱州毛笔获得第一名,被誉为“状元笔”。如今,莱州市加强了对莱州毛笔这一文化产业的保护、开发和宣传,莱州毛笔销路看好,成了更多当地居民发家致富法宝。
一支莱州毛笔远销海内外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莱州毛笔曾一度处于“熊市”。
为探访莱州毛笔发展现状,记者前往了莱州朱桥镇一传统制笔厂,工匠王沼清正在自家作坊里制作毛笔。他一边摆弄着手中活,一边满面春风地向记者介绍,2013年前三月他们作坊出笔5万多支,这是好多年未曾有过的成绩。作为莱州仅存的两家“莱州毛笔”传统作坊,他对莱州毛笔倾注了一生的感情。
王沼清告诉记者,莱州毛笔的“春天”始于去年,全年销售毛笔17万多支,相对于之前每年4—5万支的销量一下翻了好几番,今年保守估计销售20万支没任何问题。“这主要得益于学校书法课的恢复。”王沼清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中小学取消毛笔课,这对于莱州毛笔来说打击是非常沉重的。莱州毛笔仅靠给全国一些美院供笔和韩日等国外市场勉强维持,而近年随着很多地方书法课的恢复导致毛笔需求大增,整个毛笔行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拔毛、砌排子、垫笔、圆头、覆盖毛、绑头……”在王沼清这家不足30平方米的平房里,工人们正在紧张的劳作。“这些都是些老把式了。”王沼清告诉记者,他现在有雇工6名,最年轻的也已经40岁了。由于长年“熊市”,加上莱州毛笔整个制作过程比较单调,而且学习需要的周期比较长,“三年时间才能大体把握整个套路,还需要长时间实践提高技术水平。”因此,年轻一代从事莱州毛笔制作的人基本没有,大部分技工都是五六十岁甚至更老的老人了。
对于后继乏人这个问题,王沼清认为无需担忧,“发展的问题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莱州毛笔这个行当来说只要能赚钱,自然会吸引年轻一代的加入。
王沼清向记者展示了一些给当代书法名家专门定制的毛笔和作为礼品出售的高档笔。相对于供应学校和美院等十几块钱一支低档笔,这几年礼品笔和定制笔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这样的笔利润相对也比较可观。“这主要得益于莱州各级部门对于莱州毛笔的重视。”王沼清说,近几年莱州市对莱州毛笔扶持力度很大,申请地理标志商标,组织外出参加各类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目前看,成效显著,经常有莱州市民、企业上门订购礼品笔,莱州毛笔也走进了工艺品专卖店,市场认可度非常好。
莱州毛笔制作工艺目前已被列入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作为“毛笔北派”代表的“莱州笔”前景光明,“续写辉煌”并不是梦。
民间莱州笔规模生产已有六百年
有史记载的莱州毛笔,在民间进行规模生产已有六百年了。早在明朝中期,莱州苗家镇一带的村庄里,就有不少的农家开始以制笔为谋生之路,家家户户呈现着一幅热闹的作坊图:土炕上,是梳理着各种尾毛的老人,百眼窗下是妇女们制管、刻字的身影;男人们,则包装成担,肩挑驴驮,远走府县州城,更远者,直到大明京都。
文革以后,莱州毛笔成为乡镇企业的重要支柱产业。那时,苗家、梁郭两大笔刷厂,是中国北方主要的外贸出口大户,年外销量都在数百万元以上。后来,民营个体企业如雨后春风般遍地开花,几十个村庄,数千家农户成为制笔的专业村、专业户。
原苗家镇前李村的制笔专业户李兆志,曾经干过苗家镇制笔厂的多年厂长,他知道中国至今没有一本关于毛笔的专著,为此,他全部自费开始了收集整理的浩繁工作。他遍访名家,查阅了所有他认为有可能存在线索的国内图书馆,历时两年多,终于付梓出版,受到了国内外书法家的高度赞赏,著名书法家启功老先生,不顾年近九十的高龄,亲自为该书题写了书名《中国毛笔》,并书写了近两千字的序言。
新闻推荐
穿越宋朝,入地寻宝,赶海拾贝,互动拓展本报小记者团再出发美丽价格等你来报名
本报记者李沙娜即将开学,让我们在暑假来一次最后的疯狂。近日,本报小记者团将准备整装待发,穿越宋朝,参与潘美审案;入地寻宝,淘金河里淘金;赶海拾贝,体验大海激情;互动拓展,培养团结能力,而整...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