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YMG记者刘晓阳实习生徐一丹摄影报道)十年硕果,步履铿锵。15日上午9点,在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第十三届读者节上,烟台晚报义工中心也迎来了十周年庆典。烟台晚报总编辑赵铎、市民政局副局长岳新、烟台晚报义工中心形象大使许振珊等,为5名优秀义工现场颁发了证书。来自晚报义工中心艺术团的义工们表演了庆祝节目。
15日上午9点,“爱尔眼科杯”颁奖典礼开始,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第十三届读者节暨烟台晚报义工中心十周年庆典拉开帷幕。“烟台晚报是烟台市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还拥有一支全市最大的义工队伍,大家知道共有多少义工吗?现在成立了多少年?”在主持人的提问下,数名烟台晚报的忠实读者们纷纷举手,踊跃回答问题。来自晚报义工中心的陈艳干脆利落地回答出了两个问题,引来掌声一片。记者采访了解到,陈艳于2008年报名加入晚报义工队伍,并和丈夫相识于义工中心,现在一家三口都坚持做义工。
晚报义工中心成立十年间,从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现在四千余人,涌现出了众多的优秀义工代表。庆典上,晚报义工中心彩虹服务队队长王伟刚、烟台晚报义工艺术团团长倪桂芬、鸿雁义工队队长张鸿雁、莱阳梨乡星爱心队队长董俊文、烟台晚报义工中心韩春荣共5位优秀义工获得表彰,烟台晚报总编辑赵铎、市民政局副局长岳新、烟台晚报义工中心形象大使许振珊等人为5名优秀义工现场颁发了证书。“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晚报义工中心,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榜样,在烟台的大街小巷传播着慈善理念。”义工王伟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庆典上,来自慈善总会拥军慈善义工艺术团的义工们表演了舞蹈《五星红旗》,慈善总会义工艺术团义工表演了模特秀《我的九寨》。“烟台晚报义工中心是烟台市目前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支义工队伍,在引领慈善文化、整合慈善资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市民政局副局长岳新在颁奖仪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烟台晚报义工中心凭借烟台晚报这支优质的媒体平台,不仅在策划和做好慈善活动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还积极地将慈善文化理念广为传播。同时,在慈善活动中,烟台晚报义工中心不断地创新慈善项目,在专业行业中发挥优势,为义工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十年是节点也是新的起点,晚报义工中心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现在慈善法颁布,晚报义工中心将更好地发挥媒体平台优势,将慈善与传播结合,撒播慈善种子,让大爱烟台精神广为传播。
王伟刚:做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
本报讯(YMG记者刘晓阳)莱州彩虹义工队队长王伟刚,是本次受表彰的义工中唯一的一名男士。王伟刚于2007年加入了晚报慈善义工组织,并带领彩虹义工队七年如一日,组织开展斑马线志愿者活动,义务维护交通安全;2012年至今一千多个清晨,组织开展美化云峰山志愿者活动;先后资助贫困生500多人次,给贫困生发放暖冬物资200多人次,总发放物资数十万元……做公益就是王伟刚的一种生活方式,一次热情的扶助,一番温情的话语,抚平一个个老人的心扉,温暖一个个创伤的心灵,用他最真诚感动着社会。2007年王伟刚加入了晚报义工中心慈善义工组织,并带领莱州彩虹义工队成立了“交通志愿者”小团队,每天清晨的7:30—8:30准时到岗,协助警察疏散交通,照顾儿童和老人过马路,义务维护交通安全,成了莱州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012年,王伟刚创建“美化云峰山”志愿者活动,召集了身边的义工伙伴三四人,每天清晨5:30,王伟刚和义工队员们准时到云峰山清扫和捡拾垃圾,还云峰山的山清水秀。
日常走访中,王伟刚发现全市中小学生中有100多名非常贫困的学生,王伟刚带领团队成员争取多方合作和支持,先后给予每个贫困学子相应的帮助,有的给予了1000元的资助,有的开了银行卡给予长期的救助。2015年12月30成立以王伟刚网名命名的海纳百川助学基金,基金会的成立为今后的资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彩虹义工助学队义工们在带着爱心人士们捐赠的部分物资到偏远乡镇发放时,发现很多老人在挑选物资时身体不是很舒服。经询问老人才知生病了,但都是很少去医院看,只在痛时吃点止痛药。王伟刚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回来后立即与医生朋友探讨方案,成立了爱心医疗队。医疗团队成立后,在每次下乡活动时,带着心电图、血糖分析仪、血压机等医疗设备,每次为百姓免费查体不下百人,深受广大村民的称赞。
倪桂芬:编节目传播爱心和快乐
本报讯(YMG记者刘晓阳)15日的“爱尔眼科杯”读者节烟台晚报义工中心十周年庆典上,倪桂芬是5位受表彰义工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倪桂芬是烟台毓璜顶医院退休职工,今年75岁了,是烟台市五星级慈善义工。2005年她把两个孙子带大,又把病逝的老伴送走后,在街道的支持下,开始组织社区的老姐妹们开展健身舞蹈活动。烟台市开展义工活动后,和老姐妹们参加了晚报义工艺术团,编导了10余个歌舞、秧歌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传播着爱心和快乐,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把社会好心人的爱心送给敬老院的老人和五保老人。
日前,晚报义工中心义工一行42人来到牟平区龙泉镇北岘村,为10户困难家庭和孤寡老人送去价值近2000元的大米、奶、花生油,并为村民送去精彩的文艺节目。75岁老团长倪桂芬表演的《快乐的老人》,让北岘村的父老乡亲们大饱眼福、大开眼界。
从参加晚报义工以来,倪桂芬和晚报义工艺术团的姐妹们,把她们排练的秧歌戏剧《娶亲》表演唱《灯碗碗开花》、《青蓝蓝的河》、《回娘家》、舞蹈《祖国你好》、《欢聚一堂》、《中国的歌儿美美美》、《今夜无眠》和二人转《姥姥看大戏》等精彩节目送给敬老院的老人们。除了在市区各敬老院慰问演出外,还先后到福山回里花果山敬老院、招远泉山敬老院、蓬莱北沟敬老院、小门家敬老院、大辛店敬老院、村里集等6个敬老院,栖霞蛇窝泊、唐家泊、翠屏敬老院,牟平龙泉、大窑、海阳郭城、徐家店等多个敬老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到农村看望困难五保老人。晚报艺术团还专程到长山岛慰问长岛驻军和边防部队战士,把群众对子弟兵的爱戴和关怀送给海防前线的守卫者。
张鸿雁:一只头雁带群雁高飞
本报讯(YMG记者刘晓阳)在读者节现场上,记者远远地就在人群里发现了晚报义工中心鸿雁义工队队长张鸿雁。美丽的张鸿雁人美心更美,10多年来,在张鸿雁善行义举的感召下,龙口许多好心人和爱心企业纷纷加入到她的活动中。一个人带出了一支队伍,一只头雁带群雁高飞。
1997年,张鸿雁从黑龙江省鹤岗市到龙口打工,在黄城怡园小区开了一家理发店。起初,她对来理发的老年人优惠。后来,张鸿雁注意到附近有个敬老院,经常有人搀扶老人来理发,她就产生一个想法:到敬老院去上门服务。于是张鸿雁利用业余时间,到东莱敬老院等处为老年人义务理发。每次活动,她连去4家敬老院,风雨无阻,每次给老人们捎些水果、糖果、点心等物品。有时,她一天要为近百人理发,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有时累得腰直不起,手举不动,晚上做梦还在理发。在张鸿雁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爱心队伍。
在烟台晚报义工中心形象大使许振珊的支持下,她成立了烟台晚报义工中心鸿雁义工队。从那时起,张鸿雁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承诺,一做就是10多年。多年来,张鸿雁为身边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分文不取。老人们也把她看成是自己的亲人。每当过年、过节,张鸿雁带领义工们自掏腰包为老人送去慰问品,看望老人成了她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有一间屋的鸿雁理发店演绎着一曲曲大爱无疆的人间赞歌。如今,她的小小理发店里挂满了敬老院等单位送来的锦旗,背后是鸿雁义工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张鸿雁被评为龙口市文明好市民。
10多年来,在张鸿雁善行义举的感召下,许多好心人和爱心企业纷纷加入到她的活动中。一个人带出了一支队伍,一只头雁带群雁高飞。如今,鸿雁义工队已经从当初的一个人发展到目前经常参加活动的200人左右,还有新的义工不断地加入这个爱心大家庭。她带领队员除了为老年人、贫困儿童、弱势群体等捐款、捐物外,还积极为龙口8家敬老院的老人义务理发、推拿、刮痧、拔罐等服务达上万人次。义工队由原来她一个人发展到目前200余人,为弱势群体捐款捐物价值近百万元,谱写了一曲曲大爱无疆的人间赞歌。
董俊文:一家四口一起做义工
本报讯(YMG记者刘晓阳)15日,在表彰现场,51岁的获奖者董俊文是和儿媳妇一起来领奖的。董俊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在她的影响下,现在一家四口人都是义工了。为了支持她,儿子儿媳买了车,有时间就拉着她和丈夫一起做义工。“我加入义工,也是在干儿子的影响下。”五星级义工董俊文是莱阳市中心医院职工,莱阳梨乡星爱心队队长。2007年正式加入慈善义工服务队,董俊文做为爱心服务队的队长,是每次爱心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多年来参加义工活动5000多小时。
董俊文告诉记者,2008年,她的干儿子参加了莱阳1+公益组织,看到干儿子经常为困难群体献爱心,她也动了心,就这样,她也成为了一名晚报义工。“义工们每次来探望我们,比过年还热闹,真好!”敬老院的老人们高兴地说。董俊文带领着梨乡星爱心队的志愿者们经常到莱阳市的各个敬老院去慰问老人。十年来,董俊文领导的晚报义工中心梨乡星爱心服务队,以“敬老、扶贫、助学”为宗旨,以帮扶生活困难的孤老群众、学生及大病家庭为主要对象,定期组织爱心志愿者到莱阳市沐浴店、谭格庄、照旺庄、龙旺庄等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给老人包饺子,并为老人送去精彩文艺节目和礼物,温暖老人。
她还带领义工们和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救助失火家庭、资助贫困学生、救助贫困孤老家庭、捐助大病人员,每次在得到需救助信息的第一时间,董俊文队长都会亲自带着梨乡星义工爱心服务队人员到需要救助的家庭中进行走访调查,确认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进行爱心救助。董俊文在工作之余,一心扑在了梨乡的公益事业上,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带领和感染着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梨乡星服务队的慈善活动来,董俊文直接领导并参入帮扶城镇贫困学生800多人次,共计资助20余万元,救助贫困孤老家庭1000余人次,共计资助40余万元,救助大病10余人次,共计资助4万余元。
韩春荣:义工们的“带头大姐”
本报讯(YMG记者刘晓阳)人们常说,退休了,终于可以忙点自己的事儿了。家住芝罘区东山街道进德社区的韩春荣自退休以来,却一直忙着“别人”的事。
韩春荣参加烟台晚报义工中心义工后,多年来细心照顾小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曲淑娥、刘天祥、孙茂春等,经常去敬老院为老人们演出,指挥交通、帮助孩子过马路、捡垃圾……每天乐此不疲,是居民口中的优秀义工典范。
韩春荣退休后,便担负起了照顾所在单元楼的孤寡老太太曲淑娥,经常来老人家里给她洗脸、洗脚、理发、洗衣服,看到老人身上有溃烂,她买来进口药给老人涂抹。她看到老太太每月只有240元低保费,生活很拮据,并且老人精神不是很好,拒绝与外人接触,便主动接近这位老太太,开始上门照顾。“老太太当时天天关门在家,谁也不让进,我也是好不容易才跟她熟悉起来,每天三餐送饭,吃的用的几乎全包。”韩春荣说,老人非常可怜,80多岁没人照顾,她下决心要一直照顾她,后来老人给她一把钥匙,这样一照顾就是5年。
生活中的韩春荣穿着得体,非常爱干净,但在照顾老人方面从不嫌脏。“老人眼睛看不清,家里面粉长毛都不知道。”韩春荣介绍,她来到老人家后,把能洗能换的全换洗了,并给老人洗澡理发,在与老太太共处的5年时光里,老人生活得很快乐。“韩春荣就跟亲闺女一样亲。”感动了邻里,不少居民也被带动一起捐款捐物送温暖。此外,一直热爱艺术的韩春荣组织了山海情合唱团,带领义工们经常到社区、敬老院演出。每当过年,进德社区开展活动,韩春荣几乎都是第一个报名。
现在,韩春荣就是义工们的“带头大姐”,从组织到编排,再到演出,她组织得非常有序。如今,韩春荣已参加义工服务3000多小时,参加演出上百场次,是义工们的带头人,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获表彰的五名优秀义工。
新闻推荐
付绍刚,男,大学文化,1977年2月出生,1995年参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9月从部队转业参加公安工作,现为龙口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民警。2010年,被山东省公安厅记个人三等功1次,被烟台市人力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