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已接力帮助726名贫困孩子
很少有人能想到,这个如今已经接力帮助726名贫困孩子顺利完成上学梦的团队,最初是靠两个人“走”出来的。
受家庭环境影响,薛志伟和儿子一直在工作之余坚持做公益,母子俩帮衬邻居生活、照顾孤寡老人10多年。最初她只想尽自己所能帮助身边的人,但渐渐地她感觉自己的力量始终有限,有一个团队也许能做得更好。她开始通过QQ、论坛等方式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来二去,薛志伟就和海阳市热心公益的于德平熟识起来,两人利用业余时间,结伴下村走访落实贫困家庭资料,情况落实后又联系资助人,就这样在困难学生和资助人之间牵线搭桥。
随着走访力度和频度的增加,社会上知道“扬帆助学”的人也越来越多。许多爱心人士纷纷加入,并积极介绍亲朋一起为圆孩子们的上学梦奔走。许多学校老师、慈善义工纷纷加入到助学活动中来,共同努力为贫困孩子上得起学“搭桥”。目前这支队伍已发展到1200多人,得到长期资助的学生达700多人,团队走访2000多个家庭,行程50多万公里,足迹遍布海阳市、莱阳市、莱州市、龙口市、蓬莱市、栖霞市、牟平区、福山区、莱山区、芝罘区、开发区等烟台各地市,这些地市目前都有扬帆助学义工。2012年初,薛志伟到烟台市慈善总会注册了这支队伍,自此这支队伍由散兵游勇的状态,成为一支有秩序、有章程、有原则的正规的慈善义工队伍,并且在烟台市慈善总会的积极孵化和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注册了烟台市首家纯民间的社会公益组织———烟台扬帆助学公益发展中心。
薛志伟不愿辜负任何一个孩子的希望,这些年只要拿到信息,不论多远,她都会安排走访落实,第一时间为孩子们联系资助人,并带资助人走访看望孩子。由于她认真、务实,公正无私,找她的资助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些急于献爱心的资助人曾私下找过她,请她给联系个困难的孩子。
薛志伟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今天下午,发走了第一批棉套袖。今年春天去南方,偶然发现有棉套袖在卖,我觉得农村不供暖气的贫困孩子们套在手上听课,一定会很暖和,只可惜当时正值春天,已经用不上了。所以今年冬天我就到处寻找,看烟台有没有卖的,买一批发到农村贫困孩子手里,温暖他们的课堂。”
不忘关爱孤寡失独老人
薛志伟不仅帮孩子,还帮助了许多孤寡老人。她的邻居刘炳英老奶奶是她1997年搬家时就结对的,今年已经92岁了。提起小薛,老人总是合不拢嘴:“她都忙死了,经常上班时把好吃的挂到我窗上,敲敲窗就走了。她现在忙助学,往我这跑的时候少了,她还不放心,就又给我结对了一帮老义工和一帮年轻义工,他们经常过来帮我打扫卫生、理发,陪我说话。”
薛志伟还大胆试水帮助资助的孩子跟失独老人结对。她知道社会上一部分失独老人十分孤单,一直考虑如何能让这些人的晚年不在孤独中度过,让他们也能享受天伦之乐。她大胆地萌生了一个想法,让扬帆助学团队资助的孩子跟这些失独群体结对,孩子拥有了完整家庭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老人们也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
她从自己的儿子先入手,有一次,她听说团队里有一对50多岁的夫妇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心痛不已,回家后便跟儿子交流:“儿子,人要惜福,也要培福。”懂事的儿子知道妈妈话中有话,就说:“妈,您有话就直说吧!”薛志伟把这对老人的情况跟儿子说了之后,儿子当即表示:“妈,我明白您的意思,我可以给这对老人当儿子,我就当多了一对父母,您就放心吧!”从此,儿子又多了一对“老爸”和“老妈”。元旦,她和儿子去陪这对夫妇一起过年。随后,她又帮这对老夫妇结对了扬帆助学资助的一个孤儿,现在两个孩子都叫这对夫妇是“老爸”“老妈”,这对夫妇重拾了幸福,感慨说:“我失去了一个儿子,却变得儿女双全!”
薛志伟把困难的孤寡老人放在心上。她率领团队先后到蓬莱、栖霞、莱阳、福山等地的13个敬老院,送去6000多斤挂面、4000多斤粉条、保暖内衣、日常用药及水果、蔬菜等。
薛志伟不仅扶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同时关爱她身边的义工。哪个义工家里有困难了,她都会去帮一把,哪个义工家里有病人住院了,她总会送去关爱,哪个义工家里添丁了,她也会去庆贺一番。大家把她当成知心大姐,有的家庭不和,半夜打电话给她,她都耐心劝导。
通过这几年的助学,薛志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对孩子们的帮助偏重物质而忽略精神慰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孩子们往往迷失了方向。所以她一直想办一所传统文化学校,重拾传统文化教育。
新闻推荐
龙口法院困则思变,内部变革摸索出办案新途径成立法官工作室,3类案件专人专审
本报记者张琪“以前,一个交通肇事案件的审结周期在2个月左右,现在最快5个工作日便可以结案了,上个月我们工作室就结案82件。”龙口市人民法院主审交通肇事纠纷的法官刘伟说。这一切变化...
龙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龙口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