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烟台 今日龙口 今日莱阳 今日莱州 今日蓬莱 今日招远 今日栖霞 今日海阳 今日长岛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今日龙口 > 正文

徐礼达先生印象

来源:烟台晚报 2020-08-12 10:44   https://www.yybnet.net/

徐礼达先生节临孙过庭《书谱》

徐礼达先生对于当今许多书法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在上世纪的60年代,却是名重书坛。那时的国展中皆是社会名流参与,他的作品与郭沫若、赵朴初等人的并列悬挂。

徐老祖籍为胶东半岛的龙口市原海岱公社庙后村人,家族聚居青岛经商,系当地名门望族。家中读出了12位大学生,这在那个年代是令乡邻们惊羡不已的书香门第。1966年文革初起,徐老及其部分家人便被遣返回乡。据说在“破四旧”中,他们家的藏书竟用了3天才烧完。

那时我与徐老同属一个公社,相距三四里路。因为我村是公社驻地,有邮局,又是集市,就常见这位古稀老人拄着拐杖,姗姗而行,把写好的书法作品寄给青岛、上海等地的亲友,顺便又把对方寄来的信件、宣纸(因为那时在农村甚至县城也买不到宣纸)等物取回。我初中毕业后在大队里担任副业会计,办公在临街的茶馆,所以街上人来人往也就尽收眼底。一次,老人走进茶馆,问街对面那块“闫家店村合作医疗站”的牌子是谁写的?我说:我写的。老人高兴地赞道:写得不错。其实那牌子是用红油漆写的新魏体,当年我满街用美术字写毛主席语录,写个牌子是很轻松的事,三里五村也算个人物。现在想来,老人为什么感兴趣?可能不是字的水平有多高,而是在当时那种文化氛围中,作为一个蛰居僻乡的老书法家,没想到农村还有人能与书法沾边,能写“新魏体”,于是老先生顿生喜遇知音之感。

自那儿认识以后,老人常到茶馆落座,我便恭敬地沏上一壶好茶,与老人拉呱。谈起书道,老人兴趣盎然,毫无生活际遇坎坷之沮丧失意。后来他嘱我买来厚厚的农村俗称的“大板纸”,写了四幅毛泽东诗词(七律《九嶷山上白云飞》、《红军不怕远征难》等,竖式,相当于现在的四尺对裁)赠给大队茶馆。那时也不懂得、也不时兴装裱,就那样直接用浆糊黏在墙上。四邻八村,人来人往、懂的不懂的,看了都夸好。先生指着那些字给我讲了很多书法道理。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毛笔字写出来要想耐看,必须要有立体感,笔画要结实有力。他说,你仔细看我的字:墨色是不是有深浅的变化,隐隐约约有圆棍子、树枝、树根的浑圆感觉,对吧?我仔细看了,确实点画有隐约可见的浓淡变化可寻。现在想来,因那大板纸相当于现在的熟宣性质,而徐老又是研墨书写,故能在一笔之中彰显浓淡风采。可惜,那时候社会上的人们对“书法”的概念还很陌生,通常说起来就是某某人的“毛笔字”写得真好,真棒!评价的标准也只是局限在点画光洁漂亮、结体端庄有劲等直觉判断中。我对徐老所说的浓淡感当时只是觉得很新鲜,不知为何要写出立体感才算好,根本没法像今天这样从美学的高度理解其中的奥妙。至今近半个世纪过去,时光场景虽渐行渐远,但对先生的真知灼见之敬佩之情却是与日俱深,恍如昨日。

记得当时先生手把手地指教执笔用笔方法,并把他用草纸临写的《张迁碑》《金刚经》等古拙一路的若干张示范作品给我当字帖。遗憾的是,当时自己对书法的认识太浅薄,加之其他客观原因的制约,竟未能依先生的心愿,坚持把字写下去。当辗转多年,重新拾起笔墨,并对书法艺术开始有了顿悟之后,方对当初的幼稚和失误痛悔不已——自己竟与天赐良机失之交臂!后来常以此教训自警:人生凡是看准了的应该做或能做好的事,就千万别犹豫、别彷徨,也别管当时困难有多少,一定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意味着成功!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也。更令我遗憾的是,大学毕业那年,想起了先生写的那些范字,回老家问母亲放到哪里了?答曰:让我卷了灯芯子了(那时农村还是点煤油灯,草纸、元书纸之类的是卷灯芯最好用的材料,燃烧吸油性强)。嗨,母亲不识字,我无法埋怨她,当然只能怪自己。而挂在茶馆墙上的四幅先生书作,在上大学离开岗位时,曾考虑带走,因乡亲们都喜欢,算是“公物”了,也就作罢,后来便不知去向了。

徐老作古之后,他的青岛弟子及家乡亲友向我搜集他的存世手迹,而我只能告诉他们两个字:遗憾。所以至今回想起来,满是痛惜和自责,更愧对老先生曾经的青睐与期望。

徐礼达先生的详细情况在那个“左”的年代不便多问,自我上学之后就再也未见到老人家。后来还是其族人亲友断断续续说了一些。文革后期,徐老及其家人陆续落实政策返回青岛了。徐老在青岛书法界影响很大。多年后其亲戚向我展示了徐老的一些作品照片,真草隶行多种风格齐备,四体皆精,不愧为大家风范。其中有几张作品,如略带草意的魏体楷书对联等,那种畅达潇洒的气韵,至今还记忆犹新。

在老人回乡的岁月中,虽条件艰苦窘迫,却依然每日临池不辍,勤于学问,令乡亲们赞叹不已。我与徐老先生的交往时间不长,但老人的儒雅可亲、诲人不倦和身处逆境而执著于艺的文人风骨,使我终生难忘。我也常常以此自励,应在书道之途不断长进,也算是对礼达老最好的一种纪念吧。

文/迟志邦

新闻推荐

烟台建立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搭平台、促融合,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打造校地融合发展新高地 校地“联姻”激发创新活力

7月31日,烟台市召开校地合作第四次联席会议,针对高校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逐项对接,提出解决路径办法。校地合作联席会议...

龙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龙口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徐礼达先生印象)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