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莱阳发展史上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五年,同时也是战胜困难、突破发展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财税政策调整、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重重影响,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视危机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
“十一五”是莱阳经济增势最强劲的五年。五年来,莱阳加快转调步伐,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306亿元,是“十五”末的两倍;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5.8:54.9:29.3调整到10.0:62.2:27.8。
“十一五”是莱阳城乡变化最明显的五年。五年来,莱阳着力提升形象,瞄准焦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载体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2.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7.5万,分别比“十五”末增加8.2平方公里、5.4万人。累计投入15.6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89项,是莱阳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最大、工程数量最多、建设档次最高的时期。
“十一五”是莱阳蓄势聚力最关键的五年。五年来,莱阳坚持改革开放,借助外力、激发内力、挖掘潜力,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经济开发区、南海新区、生物产业园“三大板块”突破发展,绿色食品、机械汽车、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四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累计实际到帐外资3.2亿美元、出口创汇27.8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7倍、2倍。“十一五”是莱阳民生色彩最浓重的五年。五年来,莱阳高度关注民生,就业富民、政策惠民、社保安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25元,分别比“十五”末增加7200元、3475元。这五年,财政共投入民生资金30.6亿元,平均每年6亿多元,充分体现了“小财政大民生”的民本情怀。
回眸“十一五”,莱阳在逆境中攻坚克难、有效作为。展望“十二五”,莱阳在机遇和挑战中信心百倍、大有作为。
“十二五”是莱阳后发赶超的关键期。全市上下将紧紧抓住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省财政直管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赶超,力争2008年底确定的“三年大变样、五年翻一番”目标提前实现,再经过2—3年的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到“十二五”末,全市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6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增长。
“十二五”是莱阳调整转型的攻坚期。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莱阳将充分利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机遇和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机制,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骨干集群和品牌集群的培育,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服务业兴市、南海开发三大战略,努力实现大项目、园区、城镇化建设、文化旅游业四大突破,抢占区域经济新制高点。到2015年,“三大板块”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5%,“四大产业集群”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93%,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6.4:60.0:33.6。
“十二五”是莱阳科学发展的加速期。未来五年,莱阳将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构建实力雄厚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着力构建承载能力强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支撑体系;更加注重节能减排,着力构建低碳环保的生态环境支撑体系;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着力构建保障有力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
莱阳“十二五”既面临加快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各种严峻挑战。全市上下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把握“十二五”、以必胜的信心应对“十二五”、以顽强的斗志奋战“十二五”,实现后发赶超,重铸辉煌。王海雷董新云李梦
新闻推荐
市民朋友们: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是广大市民的共同心愿。在连续两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基础上,2011年再创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市,是市委、市政府围...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