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月10日讯(YMG记者于珺通讯员赵国文)“你要应聘吗?先交一份身份证复印件”,这是一名招聘“经理”提出的应聘条件,许多应聘者把这当成正常的手续要求,没想到,却掉入了骗取你“个人信息”的陷阱。骗到手后,利用应聘者的个人信息***,到银行办理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日前,记者从芝罘区检察院获悉,这位骗取他人个人信息的男子被法院以信用卡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又6个月缓刑2年。32岁的张某,芝罘区人。早在2008年上半年,他因为在银行有了不良记录,办不出信用卡,就想骗取他人的个人信息。他以北京一家药业公司的名义,在网上发布在烟台招聘药品销售人员的信息,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当年6月份,烟台的王某打电话来应聘。张某说:“你应聘吗?要准备一张身份证复印件。”两人在电话里约好了见面地点。见面后,张某表示出对前来应聘的王某极为满意,王某将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交给了所谓的张经理(即张某),张某顺利地拿到了王某的身份证复印件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得手后,张某把自己的照片和王某身份证复印件上的信息提供给了制作假证的,办了一张除照片是张某本人以外、其他信息全是王某的假二代居民身份证。拿着这张假身份证,冒充王某的身份,张某到2家银行办理出了2张信用卡。有了卡,就开始透支。
半年后,即当年12月初,王某自己到银行办理信用卡,被银行拒绝,理由是:他已经办理过一张卡,而且透支8000多元钱没还上,已有不良记录。银行工作人员将办卡的“王某”叫来,此王某与彼王某相见,王某一眼认出对方就是那名在烟台招聘药品销售人员的“张经理”。张某见事情败露,掩盖不住,就如实说:“没钱了,想弄点钱花,才这么做的。”并当着银行工作人员给王某写了一张保证还款协议,并保证还齐款后立即将以王某名义办的卡销户。在协议上签字时,王某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
见张某说得很诚恳,王某当时就相信他了。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王某再找张某时,就找不到人了。手机联系不上,人也找不到。而他透支银行的钱也没有还上。张某在银行办理过2张卡,共透支了2万多元未还。
转眼间,2年的时间过去了。2010年7月份,因为张某一直不还款,银行就找到王某还款,如果王某再不还款,就要报警。为此,王某担心自己遭受不白之冤,就想办法找到这个张某。2010年7月中旬的一天下午,王某采取上网聊天的办法,将张某约至芝罘区一家宾馆,王某事先已经报警,等张某到来后,警方将其擒获。张某归案后,如实供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沈文婷)在昨晚的颁奖典礼上,来自烟台SOS儿童村合唱团的孩子们带来了一首感人至深的《让世界充满爱》。为参加此次颁奖晚会,下午五点刚放学,这19名孩...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