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张晋牟涛通讯员胡德燕摄影报道
烟台依海而立、因海而兴,拥有绵延909公里的黄金海岸,旖旎的海滨风光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近年来,烟台市通过陆海联动、产业集聚,积极发展海洋经济,一片蔚蓝色经济版图正在陆海两域不断隆起、延展……截至2010年底,全市主要海洋产业产值预计达到1265亿元,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
■海洋产业总产值5年翻一番
记者:21世纪是海洋世纪,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十一五”烟台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张延廷:“十一五”以来,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在海洋经济、海洋综合管理、现代渔业、海洋环保和生态建设以及执法监察等方面取得了新成绩。
2005—2009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由548.3亿元增加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9%;海洋产业增加值由293.4亿元提高到564亿元,年均增长17.7%;海洋一、二、三次产业产值由24.1:35.7:40.2调整为16.7:41.9:41.4。预计2010年底,全市主要海洋产业产值将达到1265亿元,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初步形成了以港口为龙头,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造船及海洋机械制造为骨干,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矿产、海洋能源和海洋服务业为新增长点的“1+3+5”海洋产业体系。
■国内最大人工岛群项目获批
记者:虽然烟台市拥有广阔的海域面积,但可利用的海洋资源是有限的,如何才能科学、规范的利用海洋,实现高效、集约的发展目标?
张延廷:
“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依法管海,科学用海,海洋综合管理工作不断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迈进。
要科学开发海洋,首先得摸清“家底”。我们修编完善了《烟台市海洋功能区划》和《烟台市海域使用规划》,为科学审批海域奠定基础,全市累计海域确权面积6.3万公顷,确权发证率97%;完成沿海县市区海域勘界工作,历史上首次划定了各县市海域管理界线;建成市级海域动态监管中心,提高了市区海域实时监管水平;编制完成《烟台市海湾海岛开发规划》,对全市7个重要海湾和72个海岛进行规划,为科学有序开发海湾海岛奠定基础;积极开展养殖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县活动,5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示范县发证率均达到95%以上。
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集中集约用海,实现海域高效利用。抓住国家、省对集中集约区域建设用海的政策机遇,选划了3大5小共8个集中集约用海区域,全部纳入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规划纲要》。全市规划集中集约用海总面积236.2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面积91.85平方公里,预计可新增人工岸线165公里,恢复增加湿地面积45.1平方公里。其中,龙口湾临港高端制造业聚集区一期(龙口部分)是全国获批的最大人工岛群项目。
■渔民人均纯收入首破万元
记者:渔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烟台市不断调整优化渔业结构,实现了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这种“质的变化”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延廷:5年来,烟台市现代渔业稳步健康发展,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预计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84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52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10%和53%,渔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比2005年增长34%。
在主导产业方面,全市海水养殖总面积达到166万亩,拥有全国最大的名优水产苗种生产基地,远洋捕捞渔船达到39艘。同时,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国际性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23家,年出口水产品26万吨,出口额1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20%。
在科技创新方面,通过搭建科企交流平台,全市15处国家级和省级渔业企业技术中心、2处国家级水产良种产业化基地与各大渔业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研发关系,成功突破圆斑、条斑星鲽、三文鱼、半滑舌鳎等20个水产新品种育苗养殖技术并逐步实现产业化,全市可养殖的名优水产品种近50个。“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国家“863”渔业项目12个、国家重大(水产)科技支撑项目2个和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个。
在名牌培育方面,全市已获得烟台海参、烟台鲍鱼等9个水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拥有东方海洋、京鲁渔业、明波水产等30多家产值过亿元、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渔业龙头企业,其中4家企业进入“中国水产加工贸易企业25强”,7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和山东省名牌。
■投入4亿元修复海洋生态
记者:如何处理好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近年来烟台市海洋经济高速发展,海洋生态环境却保持稳定,海洋资源也不断得到修复和保护,其中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张延廷:首先是逐步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和应急管理体系,市、县两级相继建成了海洋环境监测机构,为海洋环保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建立了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组织领导机构和应急处理体系,制定完善了各项应急处置方案,先后成功处置了长岛油污染、马来西亚籍船舶搁浅漏油、韩国“金玫瑰”号沉船漏油、浒苔、赤潮、海冰等海洋环境突发事件,保持了海域环境和社会稳定。全市各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率保持在100%。
其次是强化海洋工程项目管理,对全市190多个海洋工程项目,严把环境准入关,坚持“审批海域,环保先行”,对不符合功能区划和海洋环保规划的项目坚决不予批准建设,对已开工建设的用海项目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进行检查,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工程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修复力度也不断加强。全市拥有庙岛群岛、崆峒列岛、千里岩岛等各类海洋与渔业保护区24个,保护海域面积达到2393.12平方公里,占烟台市对应海域面积的9.2%。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修复、整治工作,累计投入资金4亿多元,建成人工鱼礁10万亩,放流各类苗种16亿单位,累计为渔民增收5亿多元。
■十大海洋产业“群龙闹海”
记者:展望未来,“十二五”期间将有哪些新的规划和目标?
张延廷:“十二五”是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总的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空间、科技和产业优势,以蓝色经济区建设为主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统筹,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壮大海洋支柱产业,加快现代渔业建设,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保护海洋环境,提高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富裕海洋、和谐海洋、平安海洋,为烟台蓝色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到2015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递增13%以上;渔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年均递增8.7%。具体来说:
一是加大海洋结构调整力度,推动海洋经济成为全市重要经济增长极。“十二五”期间,全市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十大海洋产业,在全市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即提升优化传统优势产业—海洋渔业;做大做强骨干支柱产业—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化工业;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产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培植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新能源与矿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环保与社会服务业。到2015年,将烟台打造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现代生态渔业经济基地、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国际海洋休闲度假基地、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最终把烟台市建成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合理、海洋科技进步、海洋生态文明、经济实力强大、竞争能力突出的海洋经济强市。
二是以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为抓手,打造烟台渔业发展新优势。以实施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战略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按照发展生态优质高效渔业的要求,调整优化渔业结构,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做强养殖、捕捞、加工、苗种四大产业,打造全国海珍品增养殖、水产品加工出口、水产苗种繁育和远洋渔业四大基地,建设全国最佳优势水产品主产区和全国重要的现代渔业经济示范区。积极发展海外渔业,大力开发国际公海资源,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远洋渔业基地。
三是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创造海洋开发建设新模式。按照深度开发海洋、高效利用海岸、科学开发海岛、统筹发展海陆的原则,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深化海域开发利用模式,以海域整治与修复为重点,大力推广多突堤、人工岛、区块组团式的科学填海方式,通过实施集中连片规模建设,集约高效利用岸线和海域资源。加快推进龙口湾临港高端制造业聚集区、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烟台东部海洋文化旅游聚集区、蓬莱西海岸海洋文化精品旅游度假区等集中集约用海区域建设,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空间载体和发展平台。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刘向阳)今天白天,烟台市天气晴好,夜间受冷空气影响,北部地区有小到中雪,西南风转北风,海面6-7级阵风8级,最低气温-10℃。据市气象台预报,今天市区天...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