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马上来到,就业不易,考研也难,于是,出国留学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一条出路。记者近日走访部分驻烟高校发现,不少学生都开始为留学做准备,捧着托福、雅思、GRE苦读。有调查显示,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多,留学生归国就业的比例也逐年上升,但35%“海归”照样存在就业难问题。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学生留学归国后变成“海待”呢?专家提醒:留学前应做足职业规划。
留学多为逃避就业压力
在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下,许多大学生选择了出国深造。“找工作时,简历上写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能给自己加加分,增加找工作的信心。”张珂是烟台大学韩语专业的大三学生,很快,她就要踏上前往韩国的飞机。“我在学校里只参加了一个社团,活动实践很少,也没有什么特殊才能。”张珂觉得自己在找工作的时候很吃亏,所以决定去韩国深造,给自己镀镀金。
记者走访发现,大部分准“海归”都和张珂想法类似,把留学当成一条缓解就业压力的出路。“很多同学轮番考托福、雅思、GRE,只为了一纸国外大学的offer,但是很多同学并没有考虑过留学之后的职业规划。”经管学院08级导师王老师告诉记者。
“海归”就业不乐观
如今,“海归”早已不稀罕,但镀金之后,就业未必就是坦途。一项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出国留学的学生超过28万人,预计2011年还将继续刷新纪录。而留学生的归国比例也逐年呈上升趋势,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1500余位“海归”调查显示,35%以上“海归”存在就业问题,40%的“海归”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感到困惑。
黄佳怡是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专业2007届毕业生,后到澳大利亚留学,归来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海归”的光环褪去后,变成了在家待业的“海待”。小黄希望能进入世界顶级的会
计师事务所工作,“毕马威、普华永道、安永、德勤这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是我出国前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但归国后求职屡次被拒,他目前正在准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一位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海归”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出国前有工作经验或在海外有工作经验的,对自身的职业定位准确,经验丰富,成为各大企业争抢的对象;一类是去国外读完本科或硕士后即回国,除了有点语言优势外,并没有工作经验,就业时缺少方向,很容易就成为“海待”。老师提醒:
做好规划,量体裁衣
专家认为,留学前,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留学目的,大体确定的职业方向,以此来选择合适的专业及学校。烟台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杜德省老师认为,选择专业应着眼于自己的优势、兴趣爱好以及未来的就业趋势,选择那些有前途并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学生可以从就业前景、薪酬水平、未来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也可以通过网络或查阅当地人力资源网了解热门职业排行,或上各大高校网站了解各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尽可能多地查阅资料,为自己的专业选择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留学前有了清晰的职业规划,选择专业就简单多了。”杜德省老师说,专业选择要量体裁衣,热门的专业不一定适合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才不会造成人才浪费。
新闻推荐
明天与健康卫士“面对面”, 时间:9点到11点20分地点:烟台日报传媒集团
本报讯(YMG记者邹春霞通讯员王善浩)昨天,本报的24小时热线96110炙手可热,“老于帮办周”建议征集日通过96110和水母网烟台民意通栏目,共收集市民意见、建议、求助...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