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烟台新闻 > 正文

坚守垃圾场20年

来源:烟台晚报 2011-08-07 05:21   https://www.yybnet.net/

同样是每天重复同样的劳动,柳玉波和他同事们的工作,却不能简单用一个“单调”来形容。只有自己置身其中才知道,垃圾处理场并不是《长江七号》或是《机器人总动员》的电影里演的那种,可以拍出童话故事的地方。在摄氏超过30度的现在,那里有堆积填埋了超过25米的垃圾山,高温炙烤下的垃圾散发出的恶臭,像一根棍子直插人的胃肠,让人难以抑制想呕吐的欲望。

他就在这样的地方坚守了20年,从一个19岁的少年,到一个7岁男孩的父亲,工作在这个城市垃圾处理的最后一个作业环节,也是城市“肠道”的最末端……

讲述:烟台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填埋车间主任柳玉波记录并摄影:YMG记者李珑通讯员李春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工”

8月5日,星期五,艳阳高照。沿着开发区长江路一直向西,过马家,到古现东村,向右拐入一条叫上海大街的路。一车的人都在笑这条路的名字取得过于繁华时,车子再度拐入右手一条小路。烟台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就在这条小岔路尽头的山坳里,距市区36公里。

不到9点,正是一天中垃圾车来往的高峰期。进山坳那条不并宽敞的路上,奔波的是载重20吨的斯太尔、奔驰重卡垃圾转运车以及垃圾清运车。占地约68公顷的垃圾处理场中间部分是生活垃圾综合湿解一期工程以及在建的二期工程,再往里开几百米,就是柳玉波工作的垃圾填埋车间。

1972年出生的柳玉波,个子不高,脸上挂着只有那种心思简单的人才有的笑容,这使他看起来并不像一个马上就要40岁的中年人。

柳玉波一口标准的桃村口音,上有姐姐下有弟弟的他,小时候家里生活很紧巴。靠着几亩地养活3个儿女的父母,几乎没有能力供他们几个念书。1989年考上栖霞四中后,柳玉波的记忆里,每次回家要学费,父母都要出门东拼四凑地借几次才能凑够学费。他咬咬牙,不读了,找工作,给家里减轻负担,还能继续供弟弟念书。

这事儿一直是柳玉波的一个心结,因为当年村里跟他一起念书的几个男孩子后来都考上了大学。倒是他,进了环卫处当上一名临时工,头几个月就跟着垃圾车满城转弯,给垃圾箱喷洒药剂消毒灭蝇。几个月后,他被调到当时的娄子山垃圾处理场,干垃圾填埋工作,这一干就是20年。

市环卫处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忆,因为填埋垃圾的工作太累太苦,招来的临时工经常是干着干着就跑了,只有柳玉波,每次去娄子山总能看到这个小伙子。

柳玉波说这都是因为从小父亲的教育,干啥事儿都得有头有尾。干工作也一样,他回家抱怨过累呀,脏呀,但老父亲只有一句话:“你别东一头西一头地干,干活工作要踏实。”

垃圾箱旁流泪的除夕

20年前的娄子山垃圾处理场,条件远不是现在这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市环卫工作拉开机械化作业的序幕,垃圾清运由人力装卸改为“铁制垃圾箱———叉车———运输车”联合作业。1981年,烟台市环卫处引进了自卸运输车,至1982年,垃圾清运实现日产一清,市区各类简易垃圾库、露天垃圾收集池也逐渐被铁制垃圾箱取代。

那时的垃圾清运都是在夜里或是凌晨进行。“70后”的脑海中或许还有那个“时代印象”,薄薄的晨雾中,叉车将垃圾箱举到运输车上,垃圾箱的底部弹开,整箱垃圾哗啦倾泻而下,远远就可以闻到尘土和垃圾的味道。

运输车随后把垃圾送到娄子山垃圾处理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市区日产垃圾量只有四五百吨,仅是现在的1/3。下半夜两三点钟,垃圾送到后,埋填车间的柳玉波就忙碌开了。那时的他只有20出头,有“使不完的力气”,晨昏颠倒的日子对他而言根本算不了什么。

垃圾场里最苦的是夏天,那时的作业条件非常差,没有那么多机械化作业,“铲车+人力”是主要的填埋方式。夏天市民吃西瓜最多的时候,垃圾场最多的则是已霉变的西瓜皮和散发着怪味儿的垃圾渗滤液。柳玉波印象最深的是夏秋之交垃圾场里的苍蝇,多得可把铲车的车窗玻璃糊得一片黑,看不着路。在车里呆着,几乎睁不开眼,只能一边赶苍蝇一边工作。那时场里也很少来访客,办公室的墙面上都是密密麻麻的苍蝇,普通人很难接受那样的情景。

柳玉波说自己那时年轻,又是农村种庄稼上来的,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累。只有1993年的腊月二十九晚上,他在垃圾箱旁第一次掉了泪。当晚突然下起暴雪。要知道,环卫工人每年只休一天假,就是大年初一。三十晚上把垃圾清运结束了,第二天休一天,然后继续新一年的工作。可那一年不同,雪下得太大,垃圾车在市区走得慢,很多箱清理不及时。

因为市区有些地势高的地方,垃圾车上不去,柳玉波就要开着铲车在后面顶着垃圾车开上去,腊月三十那天,一直忙到下午,还有不少箱没有清运。眼看着天色暗下来,不少人家已开始放鞭炮了,柳玉波这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农村孩子在外面工作一年,为的是就是回家陪父母过个好年,那个年,他却眼看着回不去了。

一直忙到半夜,雪还在扑簌簌地下。开着铲车在小黄山附近一个垃圾箱待命的柳玉波,蜷在车内瑟瑟发抖,只好下车从垃圾箱里翻出几张报纸,点着了取暖。垃圾箱旁边还有几位清箱的工人,都是新来的,大家听着鞭炮的声音,慢慢地有人哭出声来。柳玉波想着这个年不能回家陪父母了,也掉下泪来。

闻不到香味只闻到垃圾味

1998年,柳玉波认识了妻子。那时他还是一个临时工,每个月只有140多块钱。一个人在烟台要生活,还要给老家寄钱,工余的时候,他去市场批发馒头,往工地送。妻子那时在市场蒸馒头,两个人就这么认识了。起初岳父母并不同意,觉得他工作不好赚钱又少,倒是妻子坚持觉得柳玉波是个实诚人,善良又有责任感,是个好男人。

结婚时,栖霞老家的父亲送来了6000元钱,柳玉波在珠玑村买了一处平房。后来搬到了凤凰台的居民楼,到2004年,儿子出生。

环卫工人的一天,开始得总是比别人早一些。在现在古现的垃圾处理场,每天早班6:30就要到岗。这里收集从六区以及长岛运来的垃圾,从早上6:30一直到上午9点都是高峰期。柳玉波在娄子山搭早上6点的顺风垃圾清运车到单位,一直忙到下午三四点钟下班。所以从儿子出生到现在,他几乎没帮上什么忙。

儿子三岁那年,出了一件让他到现在还后怕的事儿。妻子那时找了一个地方上班,每天早上7点准时上班,柳玉波是6点上班。一般是妻子上班忙一段时间,再回家送儿子上幼儿园。那天早上两个人交接出了点问题,妻子以为柳玉波要送孩子,柳玉波以为妻子要送,结果两个人都去上班了。儿子睡醒后,自己一个人在家呆了一天。下午柳玉波下班回家,看到儿子自己在家,才明白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他很后怕,万一孩子爬窗户出去找人,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的柳玉波,已是垃圾填埋车间的主任,手下有13名工人,还有推土机、挖掘机、自卸车、装载机以及从德国进口的宝马压实机。“现在的条件真的比以前好多了,我们这个处理场是全国首批一级处理场。”说着话,两辆大型集装箱式运输车驶进填埋场区,近百立方米的垃圾倾泻而出,地面上又耸起两座垃圾山。柳玉波和他的同伴们开动设备,将垃圾山推平、覆盖、压实、喷洒消毒药剂。“总在这样的环境里,已经不知道什么是香味儿了。”

从工作之初的每天四五百吨垃圾,到现在每天处理1500吨垃圾。柳玉波说,城市规模扩大、人口不断增加是主要原因,另外塑料、泡沫等各种过度包装、一次性用品也是一个很大原因,希望全社会能提高环保意识,从源头做到垃圾减量化。

新闻推荐

市气象台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梅花”裹暴风雨来袭 海面阵风11~12级

本报讯(YMG记者刘向阳)今年第9号强台风“梅花”,昨天15时中心位于北纬28.6度,东经125.0度,即舟山市东南约310公里的东海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40米/秒(13级)。...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

相关新闻:
全民参与细节创城2011-08-08 05:20
猜你喜欢:
评论:(坚守垃圾场20年)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