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9点,在烟台毓璜顶医院综合大楼工地,和刘晓日如约相见。身穿迷彩工作服,这位90后小伙子刚从工地下来。只见他脸颊微红,看上去有些害羞。
刘晓日来自莱阳农村,高中学历,去年7月来到烟台建筑工地打工。铺线管,后期串线,装弱电设备,在建筑工地,刘晓日干的是电工。他说,去年初来烟台,在市博物馆工地干活,那时站在工地上两只手不知干啥好,啥也不会。就跟着别人学,现在出道了,能看清施工图,独立铺设线管了。
对大家来说,90后仍是一个稍显陌生、有点神秘的群体。刘晓日给人的感觉挺稳重,心里的想法也挺多。烟建集团十公司技术员姜军港告诉记者,同其他农民工一样,刘晓日下班后也喜欢和工友聚在一起打牌。但不同于工友的是,这位小伙子是个文化人。别人吃饱喝足了倒头就睡,他躺到被窝里有时拿着手机上网、聊天,有时拿本电工书看看。
刘晓日说,打算慢慢考个电工证,他所在劳务公司的老板就是干这个的,以前也是普通建筑小工,后来自学考出了电工证。看来,他对未来挺有打算。坐在一旁的姜军港笑着说,现在建筑工人的待遇挺高的,刘晓日一个月快拿到3000元了,年底还能多发点,平均下来月均3000元没问题。
“以后会一直在工地上干吗?”记者问道。“先干着吧,走一步说一步吧!”刘晓日的回答似乎对现在的工作并不满意。其实并不是工资多少的问题。
刘晓日说,他的高中同学上大学的上大学,进工厂的进工厂,在烟台市区很多,但是干建筑的没有。他很少和同学聚会,就是遇到了,别人问他干什么,他只说干安装的,不愿说干这个的。“为什么?”记者问道,刘晓日并没有回答。看得出,社会对老一辈工地农民工的偏见仍左右着他的人生选择。
不同于父辈,从农村走出,刘晓日已不愿再回到老家务农,就是务农也没有了父辈种地的本领,扎根城市已成为他的梦想。刘晓日说,打算在烟台买套房,他自己已经开始攒钱,家里也帮助。他所在工地的施工方烟建集团十公司发给他衣服、手套等劳保用品,平时也很少出工地,这些衣服够穿了。除了吃饭花点钱,大部分钱都寄回老家交给父母了。
上午10点半,采访结束。第一次采访90后农民工,过程很顺利,他一直在说普通话,虽然还是有点莱阳味。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杨健)尽管距离“美尚美都”2011第二届中韩(烟台)国际马拉松大赛已过去了4天,但作为自去年至今烟台金秋的头号体育盛事,“马拉松”却成为近日市民体育生活中提...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