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记者聊天时,王全杰戏称自己是“皮匠”。这倒也贴切,作为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他是当之无愧的皮革巨匠———“史上最成功的皮匠”。
昨天,在烟台市科技奖励大会上,这位著名的“皮匠”披红挂彩,从市委书记张江汀手中接过“烟台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证书。这项来之不易的荣誉,是对他终生成就的一种肯定。
猪皮“捆绑”火箭,“皮匠”一鸣惊人
翻开王全杰的履历表,全国人大代表、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津贴等耀眼词汇排成长长一溜。“我现在烟大教书,叫我王老师就行。”王全杰很认真地说。
从巨匠到教授,王全杰和皮革打交道已有30多年,除了兼任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还是中国皮革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先后三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一次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为我国皮革工业的教学和科研做出较大贡献,并取得32项科研成果。
有趣的是,当年王全杰被北大哲学系录取了,但在他大哥的苦谏下,放弃了北大,去了西北轻工业学院,攻读皮革专业,毕业后留校担任皮革工艺教师。1983年,王全杰应聘到烟台皮革工业公司工作,一待就是28年。期间,他创办了烟台皮革研究所,推出一系列科研成果,不仅达到个人事业的巅峰,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皮革行业的格局。
“当初之所以到烟台,就是因为这里猪皮多。”王全杰说,在全国,只有胶东半岛、辽东半岛不吃带皮猪肉,因此猪皮资源丰富。不过,猪皮面粗质次,很难制出高档皮革,大都用于制作鞋底、鞋里、劳保手套等,更甭说出口创汇了。
1991年,王全杰主持的“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攻克了胶原蛋白可逆变性的难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专家评议认为,该技术解决了世界性难题,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当时和长征3号捆绑式火箭同获一等奖。”王全杰幽默地说,“猪皮和火箭‘捆绑\’起来一起领奖,当时爆出好大的冷门!”
这个发明到底有多牛呢?首先,猪皮身价猛增,高档皮比例从20%猛增到70%以上,而且60%用于出口,每年可创汇数亿美元。不仅如此,原先猪皮不赚钱,国家为鼓励企业生产加工,每张猪皮要补贴企业8元钱。此后猪皮成了抢手货,中国的猪皮补贴政策宣告作古,仅此一项每年节省财政资金8亿元。
“用科技让地沟油告别餐桌”
搞了半辈子科研,王全杰的成就可用四个字概括———变废为宝。
到烟台的第一天,他就盯上了“遭人遗弃”的二层革。猪的二层革没有皮面,两面都是绒,应用范围很窄,之前没人看得上眼。王全杰匠心独具,耗费6年时间研制成功“二层革移膜涂饰工艺”,利用烟台盛产的聚氨酯等材料,为二层革人工贴上一层“皮面”,不仅光亮美观,而且结实耐用,从此二层革走俏市场。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更是将猪皮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原先毛孔粗、伤残重、油脂高、部位差别大等缺陷被一一弥补,猪皮也成为国际知名服装设计师的“新宠”。
带血筋的残次品皮革,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巧妙地将血筋变成天然装饰花纹,让人爱不释手。截至目前,王全杰世界首创的剖白湿皮新技术和光学补残技术在全国20多个省300多家企业得到推广转化,创经济效益30多亿元,并将制革污染减少50%。
在王全杰的研究室,记者发现了他和弟子们最新的在研项目目录,包括国家攻关计划延伸项目———可生物降解汽车革、板栗刺壳提取皮革鞣剂、废革屑废牛毛制造皮革脱脂剂等,大部分都与循环再生、绿色环保有关。
“我还要用地沟油制造皮革加值剂,这样地沟油就不能再危害百姓的餐桌安全了。”王全杰说,“石油是有限的,不能老是依赖它。国家提倡循环经济,我下步努力的方向就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新闻推荐
标题:《港城东大街两车相撞》(今晨6点8版)报料人:邹女士奖金50元以上报料奖由美国进口美科夫系列健康食品提供。请报料人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7日之内到...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