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如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等,但就业依然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必经的一道坎,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下,大学生们如何应对此难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记者在港城高校进行了采访调查。
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
在找工作中有着微妙的群体分化现象,农村学生、贫困学生家庭背景较差,只能不断地积极地寻找工作机会。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在求职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鲁东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的小吴同学告诉记者:“我父母都是农民,没有所谓的背景,找工作还是挺难的。”小吴表示他去年毕业,从毕业到现在已经来了无数次人才市场,可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很多毕业生认为,在当今社会,找工作或者说找一份好工作不单单是由学生的能力决定的,当中掺杂了诸多因素,很多时候不是在考学生,而是在考家长。王琳是我校的一名文科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父母都是本市的公务员,在父母的帮助下,今年7月刚毕业就有两个不错的工作岗位任她挑。
烟台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程娇告诉记者,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的她被多个单位以“专业不对口”为由拒绝了,“每到一家企业应聘,评委对我都挺满意的,可是最终就是没有录取,后来多方打听才知道是专业不对口。”一些已经就业的学生表示,所在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并不对口,但为了就业,只能重新开始。“起初我想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但一般用人单位不愿接纳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学习会计专业的刘铭无不遗憾地说,“现在我在一家企业当文秘,干的工作和专业一点儿也不沾边,可是为了先有个饭碗也没有挑的了。”
大学生们,做好前期准备
徒有文凭,没有技能,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发区一家化工企业的招聘负责人刘晓娜对记者坦言,现在想要找到与之所需专业匹配的人才太难,很多应聘的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与企业用工需求是脱节的。
“及格万岁”、“混在大学”成为部分大学生的“第一格言”。据了解,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对成绩的追求都局限在不挂科。“每次考试都是觉得只要各科都过了就可以了,从来没有想过达优秀啊什么的。”正在读大二的李巧告诉记者。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真正痛苦的是那些还在象牙塔里、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规划的在校大学生。
鲁东大学文学院的张春晖表示,高中的时候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灌输的思想都是大学是个极乐世界,只要熬过了高中,苦日子就到头了,“我的数学老师甚至说到了大学想吃苦没有苦可吃了,所以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成绩,也没有想过将来要做什么。”从一定程度上讲,小张代表了一部分大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大学里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和一些学生自身的放纵,使得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提高不多,考试之前背一背,最后拿个成绩,而这种惰性知识对于就业根本没有任何帮助。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随着用人观念的逐渐改变,以前只针对有工作经验招聘人才的很多企业在近一两年里直接招聘应届毕业生,他们愿意对大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使其能力迅速提升,逐步发展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芝罘区一家房地产策划企业的招聘负责人宋文娟告诉记者:“我们还是很看重能力的,其实文凭不是最关键。”
“我们招聘应届毕业生,有人才储备和培养的考虑,也有降低成本的意图。”某软件公司招聘负责人王小姐表示,大学生刚开始工作时,工资可能会低些,但随着个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资也会慢慢提高。她说:“大学生心态要平和,找工作高薪并不是第一要素。”但对应届毕业生来说,大多数招聘单位有一定要求,比如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尽快做到角色的转换。
一般说来,绝大多数企业用人的标准都是:能吃苦耐劳、热爱本职工作和有敬业精神;要有责任感、上进心和职业道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但从招聘情况来看却并不乐观。一家招聘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本科生倒是不缺,但能吃苦干下来的不多。现在的大学生来了就要坐办公室,都不愿出去跑。”
得到一份“压力小、待遇好、稳定的工作”是每个应届毕业生梦寐以求的,那么,如何处理自身素质和理想工作之间的差距便成了关键。大学生对工作单位的期望过高、对工作地点的选择太过苛刻、过早地提出对应聘职务的定位都是导致大学生眼高手低的主导因素。烟台大学人文学院的王鹏飞是从农村来的大学生,他表示:“好不容易离开农村老家,在城市读了四年大学,就这么回去了,一是自己不甘心,二是亲戚以及街坊邻居会怎么看自己,而且和老家相比在市里的机会更多。”记者了解到,在应聘的大学生中,和小王想法一样的人不在少数。一家企业招聘部门的负责人说:“刚毕业就想来应聘部门经理和高管,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通讯员王恩强)近日,喜逢养正小学建校111周年,学校的少先队组织也同时增添了新的血液!养正小学一年级4个班、总共209位同学光荣地成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