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晚报》于我,犹如知音。
上高中那会儿,课业紧张,看报纸都成了奢侈的事。大学实习时,单位搞产品宣传,曾接触过晚报的广告部,但都如蜻蜓点水。毕业后,家里开始订《烟台晚报》,每天精读晚报是我的必修课,不知不觉中,开阔着自己的视野。但要说真正的参与,那还是2007年。我偶然从晚报上发现了一位旧友的小文章,读来颇令人感动,赶忙电话问候。她告诉我:晚报就像是自己的朋友,有些想分享的可以向她倾诉,她还会把善良、愉快与深长的滋味传递和延伸。
也是她的鼓励,我尝试着写些文字,然后,期待它们变成铅字的美妙感觉。见报的第一篇小文是《妈妈不吃鸡蛋》,短却平实。这也让我豁然明了:不一定要有完美的语言,不一定要有华贵的修辞,只要有真情实感的描述就足矣。正如朋友所说,给晚报投稿,就如同与知音坐在一起聊聊家常、谈谈心得。从那以后,我自己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不知不觉地修炼着自己的心性,学会了从工作的繁忙躁乱中找寻轻松的音符和快乐的色调,学会了转换沮丧的情绪和烦躁的心境。因为常常静心思考,捕捉美好瞬间,我也愈加地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长辈说:少时要努力,老时不悔恨。老了忆当年,总应有些东西让自己愿意去回味,我想晚报所给予我的,就是这种能伴随一生的喜好。母亲将发表有我作品的剪报收集起来,夹在本子里,遇有爱好文字的老友拜访,她常拿出来展示一番。小妹刚就业,受我的影响,也在单位报刊、广播上频发稿件。单位的老大哥见面也常调侃我:“最近怎么没在‘烟台街\’上溜达溜达?”朋友的老父亲时常点评一下:“那篇《瞎老李》挺感人的呢……”对桌大姐轻捶着我:“竟然把我‘喜羊羊\’的头型曝光啦!”……因为晚报串联起来的这些喜怒哀乐,还有凝结在只字片语中的关注,也着实在鞭策着我,修正着我,让我不歇脚步,用自己的微薄绵力把所见所闻记下来,再通过晚报这个知音传递出去。
对我来说,与《烟台晚报》的结缘绝不仅仅是文章发表与否、别人的评价如何,而在于她对我生活态度的影响。我感谢她、感激她———我的知音,我们大家的知音。邢艺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邵壮通讯员慕平友)由烟台市旅游局、牟平区政府主办,牟平区旅游局、牟平区摄影家协会承办的“蓝色牟平·十里杏花谷”乡村旅游摄影展,将在30日...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